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國軍“參謀總長”這一職位,先後由哪兩位大佬擔任?

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曆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西塞羅

内戰時曆任這個關鍵位置的是三位大佬白崇禧、何應欽與閻錫山。要論軍事權力,國防部長已經接近頂峰了。然而當時的國軍權力架構中,卻有一個比國防部長還重要的職位,那就是“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相似,46年開戰後,參謀總長一職也是由國民黨中的絕對大佬來擔任,但戰争結束,一共也隻有兩人染指過。是哪兩人呢?

解放戰争中,國軍“參謀總長”這一職位,先後由哪兩位大佬擔任?

46年6月,國軍初設參謀總長一職,必須由一位一級上将,并且是中央軍出身的顯赫人物來擔任,為什麼要這樣呢?得從這一職務本身的設定來說起。其實有了國防部長,按理來講就不會再設一個功能相似,甚至比防長更有實質權力的職位。但是國軍的第一任國防部長,更多是平衡派系需要的産物,看看46年是誰當了國防部長?沒錯,就是廣西大佬白崇禧。此時需要确立另一中央系将領,限制白的軍權。于是陳誠上将當仁不讓,成了内戰時的第一位參謀總長。

解放戰争中,國軍“參謀總長”這一職位,先後由哪兩位大佬擔任?

盡管白在南京挂名防長,但是卻隻能簽署一些不重要的文書,大事都得和參謀總長交換意見,共同請示最高統帥。而陳誠由于是國軍最大派系土木系的核心,又有“參謀總長”的名銜加持,實際上在46-47年對于全國部隊的調動和将領任用,有着相當大的話語權,至少是在防長之上的。問題來了,陳誠在47年下半年就被調到東北,為何卻一直保持着參謀總長的頭銜直到1948年5月份呢?原來47年陳誠在山東指揮部隊慘敗(本就不太擅于戰場指揮),很想去精銳最多的東北挽回顔面,于是主動申請了這一機會,但又不肯放棄原先“總長”的名銜,于是設法保留了職務。如果不是在東北再次受到重擊,聲名掃地,恐怕參謀總長到了48年也輪不到下一位繼任者。接下來我們就講講内戰時國軍的第二位參謀總長。

解放戰争中,國軍“參謀總長”這一職位,先後由哪兩位大佬擔任?

48年5月,繼陳誠之後,中央軍的另一位絕對大佬,陸軍一級上将顧祝同上位。顧在36年西安事變時有功,深得高層信賴,同時他也是中央軍的老人,48年上任前就已經是陸軍總司令,徐州直屬部隊最多時,超過102萬人,不可謂兵力不強。不過說實話,顧指揮不了這麼多派系負責的部隊,他的真實地位也并不能和陳誠相比。一個國軍進階将領,地位穩不穩,歸根結底依靠的是自己的嫡系部隊,這一點在中央軍體系裡沒人能超過陳誠,胡宗南也不行。顧在軍隊任職多年,也是有自己獨立的派系網絡,但是道行比陳誠差太遠。也正因如此,陳調兵基本沒多少人聽,國軍互相見死不救,也是在他當總長期間最明顯。49年敗逃台灣後的國軍,參謀總長一職開始走馬燈一樣輪換,含金量也大不如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