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亡了不過108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何還是讓滿語迅速消亡了?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曆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曆史對話。

從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開始,滿族貴族便開始了對全國兩百多年的統治,一直到辛亥革命清廷滅亡。滿文在這些年中伴随着滿族貴族進入中原,就算清廷滅亡後,滿族的人也不在少數。根據調查顯示,滿族人口直到2000年還有着1068.2萬人,在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間僅次于漢族。

可2010年滿語的調查顯示,在北京已經沒有教授滿語的學校,會滿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滿語也在走向末路,而用滿文記載的清史資料,也在逐漸沉入曆史的長河。緣何清朝滅亡不過一百多年,滿語就迅速消亡了?這其中主要分成兩種原因。

清亡了不過108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何還是讓滿語迅速消亡了?

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便用蒙古字母組成了滿語拼音,形成一種新的文字,稱之為老滿文。皇太極繼位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點,用來區分語音,稱之為有圈點滿文或者是新滿文。清入關之後滿文作為官方文字,被長期使用,一度成為全國範圍内廣泛使用的文字。

滿語的丢失是有一個過程的,并非是忽然抛卻。第一個原因便是内部,前期清朝皇帝為了不忘本,令宗室子弟跟八旗貴族必須學會滿語。乾隆甚至設立了考核制度,但就算這樣也沒有阻止滿文的衰落。一方面是貴族子弟逐漸的懶惰,一方面是從國小習的第一語言是漢語。根據資料來看,大部分貴族的家中都是漢人奴仆,這些奴仆壓根沒條件學會滿文。

這樣一來小主人在家中學習的第一種語言便是漢語,等到上學的時候才會開始學習滿語,可滿語在生活中用得又不多,是以不會學得很深。當然,學得深的也不是沒有,像和珅一人便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不過更多的人學習滿語隻是為了應付公文,用得更多的還是漢語。而且相較于漢語,滿文的缺陷實在太多,比如說詞彙量少。

清亡了不過108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何還是讓滿語迅速消亡了?

第二點便是外部原因,縱觀清朝曆史,漢臣在其中可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範文程、吳三桂、張廷玉、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些還隻是有名的,其他的更不用說。這些漢臣會不會滿語又跟他們從小的環境有關,顯然,他們從小也是學的漢語,這就得說到推廣。一種語言的推廣統治者說了不算,得看人民的意願,漢民族在人數上顯然占了優勢。當初為了讓漢民剪辮子已經屠了幾城,還來強迫這一套不可能,再說漢文化明顯要領先。

于是就造成這樣的情況,清朝為了便于統治,隻能迎合漢文化。而在占有優勢的漢語面前,滿語便不可避免的衰落,說到底還是跟自身缺陷有關。當然,就算是這樣也造成不了今天的地步,畢竟清末京師的許多人包括下層都還在使用滿語。徹底走向衰敗是從辛亥革命後,因為這之後清亡了,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清亡了不過108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何還是讓滿語迅速消亡了?

民國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各地的滿蒙學堂取消,社會上也逐漸興起歧視旗人的風潮,甚至有些地方還鬧出人命。這就如同當初清軍入關屠城一樣,旗人隻能選擇隐姓埋名,就連愛新覺羅家族成員都無法避免的改姓金。教滿語也隻是私下,并且不會提自己滿人的身份,後來又經曆十年,滿語是以斷代。當然,現在要做的是努力挽救,這對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