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監管、謀合規,十大關鍵詞看2021年數字金融發展

适逢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收官之年,如何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過去一年數字金融行業的一項必答題。年初定調強監管,整個2021年數字金融領域合規整改成為主旋律,迎來多個業務領域的調整,時值年終,在2021年最後一日,我們帶大家一起回顧過去一年數字金融領域的諸多變化。

站在數字金融發展嶄新曆程的門前,可以看到,伴随着“強監管”常态化,“科技+金融”的跨界融合深化,全新、規範的未來金融圖景正在重塑。2022年數字金融将朝着穩健中創新開拓、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實作高品質發展。

NO.1合規整改成主旋律,強監管與穩發展雙管齊下

約談、整改、合規經營,金融科技巨頭們在過去一年迎來監管的空前關注。14家平台巨頭被要求整改上千個問題,事關支付、助貸、資料保護等業務領域。監管層多次發聲,直指各平台個人資訊保護不嚴、違法廣告、利率過高、學生貸款等合規方面的問題,持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央行的2021年工作總結中提及,對于大型網際網路平台金融業務,本年度的兩個關鍵點在于“加強監管”與“支援發展”。過去一年,監管層面已多次強調,堅決推進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持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将金融活動全部納入審慎監管,指導督促14家頭部網絡金融平台深入自查整改違規問題。為此,監管層面亦在2021年内接連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強監管、謀合規,十大關鍵詞看2021年數字金融發展
NO.2強調“無牌照不金融”,引消金公司補血、擴容

數字技術在改變傳統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出現了監管缺失和監管套利等問題。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存在無牌照情況下變相從事借貸、資産管理、征信、助貸等金融服務的現象。

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是,消費金融業務方面的合規化發展信号在年内逐漸顯露。2021年成為了消費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頻繁增資的一年,也有更多的新入局者出現,消費金融牌照得以擴容。在業内人士看來,增資一方面是為了符合相應的監管要求,一方面仍然是看好消費金融領域的未來市場。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已有包括杭銀消費金融、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北銀消費金融和螞蟻消費金融在内的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進行增資“補血”。而為達到監管對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50億元的要求,多家小貸公司也進行了增資。據不完全統計,美團小貸、騰訊旗下财付通小貸、京東小貸、位元組跳動旗下中融小貸等都在年内完成了增資至50億的要求。

同時,新入局者也不少。2021年以來,蘇銀凱基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費金融相繼獲批開業,行業持牌大軍也擴容至30家。而滴滴、甯波銀行也分别在3月、12月入股杭銀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進而拿下消費金融牌照。

NO.3加強反壟斷,防止大型科技公司“赢者通吃”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反壟斷工作“大年”,監管在數字金融領域的反壟斷工作也動作頻頻,以央行于1月下發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及螞蟻集團的整改為開端拉開序幕。

根據金融主管部門的整改要求,一是要回歸支付本源,嚴禁不正當競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規經營個人征信業務,保護個人資料隐私;三是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確定資本充足、關聯交易合規;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審慎監管要求嚴格整改違規信貸、保險、理财等金融活動;五是依法合規開展證券基金業務,強化證券類機構治理,合規開展資産證券化業務。

随後,14家被約談的企業開始對旗下信貸産品進行穩步整改。其中,螞蟻旗下“花呗”“借呗”在11月陸續啟動品牌隔離工作,将兩項業務逐漸交由新成立的螞蟻消費金融公司有序承接,并引導原有的兩家小貸公司實作平穩有序市場退出。

N0.4 貸款利率“明碼标價”,迎24%利率“新紅線”

在強調嚴監管的同時,加強消費者保護也是2021年的工作重點,監管出手對鼓勵超前消費等過度營銷、網際網路平台違法金融廣告等進行了嚴管。其中,央行于3月釋出公告,要求所有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在網站、移動端應用程式、宣傳海報等管道進行營銷時,應當以明顯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簽訂貸款合同時載明,也可根據需要同時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資訊,但不應比年化利率更明顯。對信貸産品“明碼标價”,被市場解讀為進一步維護市場競争秩序,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同時,今年監管進一步壓降貸款利率,多地監管部門向轄内消費金融公司進行視窗指導,要求信貸産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此前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産品的年利率大都緊貼36%來制定。在監管的要求下,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推出的信貸産品已将利率控制在24%以内,也引發各類型資金提供方經營的信貸産品比照24%“新紅線”壓降,但利潤的大幅度壓縮導緻部分小貸公司在今年陸續退出了信貸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都按照最高年利率24%來進行判決。

N0.5金融資料治理難點待解

2021年,金融資料安全相關的新法相繼出台,而目前數字金融發展最重要的資産是資料,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也需要挖掘資料價值,如何在安全合規的尺度内實作創新穩健發展,成為時代新課題。未來,金融機構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善資料治理機制、加強資料隐私保護、安全合規地釋放資料價值,力求在新形勢下尋求新機遇。

在業内專家看來,目前金融資料治理規則仍不健全。一是金融資料的使用不規範,隐私保護不足。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過度采集使用者資料,在各産品條線上混用資料,對于資料的使用範圍沒有明确界定,侵犯使用者資料隐私。二是資料的開放和公平存在不足。部分大型科技公司阻礙使用者資料向競争對手遷移,由于資料不開放,一些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難以向商業銀行提供自己的平台資料獲得直接授信和放貸,隻能依靠大型科技公司的聯合放貸或助貸。三是資料權屬仍不能有效界定,各類參與主體應承擔哪些責任、受何種限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仍需完善。

NO.6個人征信市場化大幕開啟

在消費金融業務領域,征信體系不完善以及競争的加劇缺口導緻的資料孤島、多頭借貸等問題行為屢見不鮮。今年,《征信業務管理辦法》正式出台,将進一步提升征信業市場化、法治化和科技化水準,助推征信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國家逐漸推動征信市場穩步發展的背景下,個人征信市場化的大幕也逐漸開啟。2月,第二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樸道征信正式開業,年末,第三家個人征信機構錢塘征信也開始籌備,央行已受理該公司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這彌補了個人征信市場化不足、征信資訊上的網際網路借貸資訊和其他個人替代資料并未覆寫等缺陷。

NO.7監管沙盒破冰,多地首批試點項目“出盒”

2021年9月起,北京、深圳、重慶等地陸續宣布,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首批項目正式“出盒”,這标志着中國版“監管沙箱”在機制建構上跑完了“最後一公裡”,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是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機制發展成熟的裡程碑事件。這是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重要一步,表明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作從試點階段邁入了常态化階段。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雄安、成都、重慶、蘇州等9個地區正在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

NO.8區塊鍊+隐私計算成行業發展熱點

2021年,金融科技逐漸回歸科技服務金融本源,助力實體經濟的高速發展。以人工智能、區塊鍊、雲計算、大資料(“ABCD”)為代表的核心技術要素是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重要發展基礎,為破題傳統金融“資訊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難點提供驅動力。

畢馬威中國近日釋出《2021中國領先金融科技企業50》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區塊鍊技術的發展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态勢,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去信任化的屬性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信任基礎,在金融領域的落地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應用場景。而區塊鍊與隐私計算相結合是行業發展熱點之一,兩者結合可實作“1+1>2”的效果。報告指出,目前隐私計算仍面臨着資料安全、算法加速、規模化應用和算法差異性所導緻“互聯互通”問題所帶來的挑戰,未來在行業标準建設、技術突破等方向還有待發展。

NO.9吹響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号角

今年,數字普惠金融被首次寫入中央一号檔案,全國範圍内掀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熱潮,吹響了發展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号角。越來越多的縣域,正探索為金融行業引入新技術,借助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釋出《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報告2021》指出,數字信貸已成為繼數字支付在縣域和農村持續普及後,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力的重點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運用雲計算、衛星遙感、IOT等數字技術,農戶的農業保險、種植情況等資料成為反映其信用和經營狀況的依據,原本最難識别的農村客戶,有了更精準的數字畫像、數字信用評級和數字授信,擴大了農村使用數字信貸的使用者基礎。

NO.10數字人民币多點開花成冬奧“科技”名片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陸續把發展數字人民币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數字人民币已在北京、深圳、蘇州、上海、雄安、成都、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11地與2022北京冬奧會場景開展試點工作,數字人民币紅包,累計金額超3.4億元,部分城市還推出了數字人民币綠色出行、低碳紅包等使用場景。截至今年10月,數字人民币試點場景已超過350萬個,累計開立個人錢包1.23億個,交易金額約560億元。同時,數字人民币已向跨境支付功能邁進。

有研究機構認為,數字人民币将是冬奧會的“科技”名片,數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奧場景試點也有望帶動我國數字貨币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根據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安排,穩妥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币研發試點也是其中的重點工作之一。

【結語】

回望數字金融發展這一年,在強監管背景下,合規整改成為了主旋律,告别魚龍混雜的野蠻生長時代,邁進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年内各類細分領域監管政策的出台,從頂層設計上完善了制度體系的建設。針對頭部企業的整改,為行業樹立了合規發展的樣本,也為市場帶來了更公平的競争環境。此外,着眼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完善金融資料治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前沿技術金融領域的落地與應用、監管科技與數字人民币研發試點等重要方向,鼓勵支援創新發展仍是不變的方向。

展望2022年,數字金融發展将以“穩”字當頭,于穩健中創新開拓;落到“實”處,以科技之力持續服務實體經濟。

采寫:南都記者熊潤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