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少年不識事,落魄遊韓魏。珠軒流水車,玉勒浮雲騎。縱橫意不一,然諾心無二。白璧贈穰苴,黃金奉毛遂。”——《少年行》唐·張昌宗

唐朝詩人張昌宗在《少年行》中有提及毛遂這一曆史人物,提起毛遂這個名字我們并不陌生,在卷卷史書中,毛遂用自己傳奇的故事在曆史中留下濃墨淡彩的一筆。其中,毛遂自薦、錐處囊中、脫穎而出等成語廣為流傳,到現在仍是婦孺皆知。關于毛遂這個曆史傳奇人物,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他生平傳奇的事迹帶給我們激勵的影響,對他的結局關注的并不多。

曆史上毛遂在自薦成功後,第二年便在林中自刎,從聲名鵲起到讓世人扼腕歎息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自此,一位傳奇人物就此隕落,結束了他這短暫的一生。這其中到底是怎樣的緣故?還是另有他情呢?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一、不得志的門客

據《清漾毛氏族譜記載》“遂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諸侯,置守地,入于荥陽,後以為望族。”毛遂生于公元前285年,出生于今山東省滕州市。毛遂的一生,一開始并不是很令人驚豔的,但也是天資聰慧,心中有抱負,放在現在也算是有志青年。毛遂年輕時遊曆四方,在26歲時遊曆到當時的趙國,投身在平原君門下做門客。

做了門客的毛遂并沒有嶄露頭角,甚至并沒有在平原君前留下什麼印象。但是這并不代表着毛遂沒有什麼抱負,他明白自己隻是缺少一個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是以他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才能可以被他人賞識,而不是一直做一個不得志的門客。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二、毛遂自薦

公元前257年,秦國經長平之戰戰勝趙國後,并沒有就此收手,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20萬秦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經長平之戰趙國兵力損失慘重,趙王急在心頭,聽取平原君的的意見,馬上命平原君到楚國去完成“合縱之約”,希望楚國能出兵相救。

平原君不敢懈怠,馬上準備前去楚國。他希望在自己衆多門客中,挑出20人一同前去,然而挑來挑去隻挑了19人,剩下一人卻很難抉擇。平原君此次前去随行的人必須要挑有勇有謀的人,門客衆多卻選不出這最後一個。

毛遂明白,這是一次機會,他要把握這次機會。于是他便上前對平原君說“先生,此次出行可否帶上小人。”平原君看毛遂面生,便問“你來到我這裡多久了?”毛遂答:“三年。”旁邊的門客卻在嗤笑,平原君接着說:“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錐子,即使是放在囊中,它也會将它鋒利的尖梢露出來。”意思是說你來我門下三年,并沒有展現你的才能,叫我如何信你。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旁邊的門客笑的聲音卻更大了,而毛遂并不在意其他人的嗤笑,不緊不慢地回答:“如果我早一點身處囊袋中的話,露出的鋒芒一定比錐子更鋒利,隻是一直以來我并沒有處于囊袋之中。”意思為之前我并沒有得到展示才能的機會,請給我一個機會。

平原君聽到毛遂的回答,有些吃驚,他看到了毛遂身上膽識與抱負。沒想到自己門下有這樣有勇有謀之士,有一種勇士竟在我身邊的感覺,便同意帶上毛遂一同前去楚國完成“合縱之約”,希望楚國能盡早出兵以解趙國之難。

三、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

平原君一衆等人到達楚國後,本該趕緊與楚王簽訂合縱之約,希望楚國加緊出兵前去解救趙國。前方傳來消息,秦國的兵馬已經将邯鄲重重圍住,趙國已經危在旦夕,而眼觀楚王現在的态度,一個合縱之約幾句話的事情硬是從清晨拖到中午,遲遲不肯簽約。

一同來的門客,前面的19個人使盡渾身解數也沒有用,這時,一同前來的門客對毛遂說:“毛兄,可前去遊說。”誰知毛遂提着劍,跨步而上來到楚王面前說:“合縱之約,幾句話的事情,楚王有什麼難決斷的?”楚王吓一跳覺得毛遂是個小人,憑什麼拿着劍指責他,沒想到毛遂拿着劍威脅楚王,将合縱之約中的利害關系同楚王講清楚,大概有以下幾點: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首先趙國雖兵力不如從前,但若真要開戰,還能與秦國周旋一番,而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其次趙國的鄰國魏國也是盟友,若楚與趙結盟,那就是楚趙魏三國結盟,效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最後秦國之前掠奪楚國的土地,還侮辱大王您的祖先,這是多丢臉的事情,現在咱們兩國結盟一起對抗秦國,楚國不僅能收複失地,還能報之前的仇,大王你好好想想吧。

楚王聽了毛遂的一番話後,幡然醒悟,立馬就與趙國簽下了合縱之約,确定了楚國與趙國的結盟關系。毛遂這一頓操作下來,了解了趙國的戰情,又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自此以後,毛遂的事迹廣為流傳,聲名鵲起,回到趙國後,趙王也将毛遂尊為上賓。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四、毛遂自刎

毛遂無疑是成功的,從毛遂自薦開始,一系列的事迹讓毛遂在趙國人民以及趙王心裡獲得了很高的聲望,但是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公元前256年,秦趙兩國戰罷,燕國看趙國損失慘重,想要趁虛而入,絲毫不給趙國一口喘氣的機會。

趙王眼看燕兵來襲,而自己國家的兵力損失慘重,并且現下并沒有可以領軍打仗之人。隻能病急亂投醫,想起毛遂之前立下的功勞,便指令毛遂去領兵與燕國交戰。

毛遂自薦成功後,為什麼第二年就選擇自刎?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

毛遂一聽連忙推脫,說大王領兵打仗可不是我擅長的事情,就這樣貿然指令我去帶兵打仗,怎麼能拿國家的安危來開玩笑呢?趙王卻回答說:“先生,去年你可不是這樣說的,去年還自薦去楚國簽合縱之約呢,去年行今年也一定行,你就不要再推脫了。”

毛遂清楚自己的才能是做一名說客,做一個外交官,對帶兵打仗這件事情一無所知,但是推脫不得,隻能帶兵硬上了。在昌都一戰中,毛遂帶領的趙國軍隊步步敗退,慘不忍睹,最後在一個小林子中,覺得戰敗愧對自己的國家,無顔回去面見自己的君王和百姓,便自刎謝罪。

結語:

毛遂一生對自己的才能和定位都很清楚,也敢于自信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有膽識有抱負。最終卻臨危受命,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情,将自己送上絕路,不禁引得世人惋惜,一代外交人才就此隕落。

毛遂自薦成功後卻死得很慘,如果當時趙王沒讓毛遂領兵迎戰,毛遂的結局會不會是另外一種?

參考文獻:《少年行》《毛遂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