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少年不识事,落魄游韩魏。珠轩流水车,玉勒浮云骑。纵横意不一,然诺心无二。白璧赠穰苴,黄金奉毛遂。”——《少年行》唐·张昌宗

唐朝诗人张昌宗在《少年行》中有提及毛遂这一历史人物,提起毛遂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卷卷史书中,毛遂用自己传奇的故事在历史中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其中,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等成语广为流传,到现在仍是妇孺皆知。关于毛遂这个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生平传奇的事迹带给我们激励的影响,对他的结局关注的并不多。

历史上毛遂在自荐成功后,第二年便在林中自刎,从声名鹊起到让世人扼腕叹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自此,一位传奇人物就此陨落,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这其中到底是怎样的缘故?还是另有他情呢?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一、不得志的门客

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诸侯,置守地,入于荥阳,后以为望族。”毛遂生于公元前285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毛遂的一生,一开始并不是很令人惊艳的,但也是天资聪慧,心中有抱负,放在现在也算是有志青年。毛遂年轻时游历四方,在26岁时游历到当时的赵国,投身在平原君门下做门客。

做了门客的毛遂并没有崭露头角,甚至并没有在平原君前留下什么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毛遂没有什么抱负,他明白自己只是缺少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才能可以被他人赏识,而不是一直做一个不得志的门客。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二、毛遂自荐

公元前257年,秦国经长平之战战胜赵国后,并没有就此收手,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20万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经长平之战赵国兵力损失惨重,赵王急在心头,听取平原君的的意见,马上命平原君到楚国去完成“合纵之约”,希望楚国能出兵相救。

平原君不敢懈怠,马上准备前去楚国。他希望在自己众多门客中,挑出20人一同前去,然而挑来挑去只挑了19人,剩下一人却很难抉择。平原君此次前去随行的人必须要挑有勇有谋的人,门客众多却选不出这最后一个。

毛遂明白,这是一次机会,他要把握这次机会。于是他便上前对平原君说“先生,此次出行可否带上小人。”平原君看毛遂面生,便问“你来到我这里多久了?”毛遂答:“三年。”旁边的门客却在嗤笑,平原君接着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即使是放在囊中,它也会将它锋利的尖梢露出来。”意思是说你来我门下三年,并没有展现你的才能,叫我如何信你。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旁边的门客笑的声音却更大了,而毛遂并不在意其他人的嗤笑,不紧不慢地回答:“如果我早一点身处囊袋中的话,露出的锋芒一定比锥子更锋利,只是一直以来我并没有处于囊袋之中。”意思为之前我并没有得到展示才能的机会,请给我一个机会。

平原君听到毛遂的回答,有些吃惊,他看到了毛遂身上胆识与抱负。没想到自己门下有这样有勇有谋之士,有一种勇士竟在我身边的感觉,便同意带上毛遂一同前去楚国完成“合纵之约”,希望楚国能尽早出兵以解赵国之难。

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平原君一众等人到达楚国后,本该赶紧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约,希望楚国加紧出兵前去解救赵国。前方传来消息,秦国的兵马已经将邯郸重重围住,赵国已经危在旦夕,而眼观楚王现在的态度,一个合纵之约几句话的事情硬是从清晨拖到中午,迟迟不肯签约。

一同来的门客,前面的19个人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有用,这时,一同前来的门客对毛遂说:“毛兄,可前去游说。”谁知毛遂提着剑,跨步而上来到楚王面前说:“合纵之约,几句话的事情,楚王有什么难决断的?”楚王吓一跳觉得毛遂是个小人,凭什么拿着剑指责他,没想到毛遂拿着剑威胁楚王,将合纵之约中的利害关系同楚王讲清楚,大概有以下几点: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首先赵国虽兵力不如从前,但若真要开战,还能与秦国周旋一番,而不是完全没有胜算。

其次赵国的邻国魏国也是盟友,若楚与赵结盟,那就是楚赵魏三国结盟,效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最后秦国之前掠夺楚国的土地,还侮辱大王您的祖先,这是多丢脸的事情,现在咱们两国结盟一起对抗秦国,楚国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报之前的仇,大王你好好想想吧。

楚王听了毛遂的一番话后,幡然醒悟,立马就与赵国签下了合纵之约,确定了楚国与赵国的结盟关系。毛遂这一顿操作下来,了解了赵国的战情,又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自此以后,毛遂的事迹广为流传,声名鹊起,回到赵国后,赵王也将毛遂尊为上宾。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四、毛遂自刎

毛遂无疑是成功的,从毛遂自荐开始,一系列的事迹让毛遂在赵国人民以及赵王心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是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公元前256年,秦赵两国战罢,燕国看赵国损失惨重,想要趁虚而入,丝毫不给赵国一口喘气的机会。

赵王眼看燕兵来袭,而自己国家的兵力损失惨重,并且现下并没有可以领军打仗之人。只能病急乱投医,想起毛遂之前立下的功劳,便命令毛遂去领兵与燕国交战。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毛遂一听连忙推脱,说大王领兵打仗可不是我擅长的事情,就这样贸然命令我去带兵打仗,怎么能拿国家的安危来开玩笑呢?赵王却回答说:“先生,去年你可不是这样说的,去年还自荐去楚国签合纵之约呢,去年行今年也一定行,你就不要再推脱了。”

毛遂清楚自己的才能是做一名说客,做一个外交官,对带兵打仗这件事情一无所知,但是推脱不得,只能带兵硬上了。在昌都一战中,毛遂带领的赵国军队步步败退,惨不忍睹,最后在一个小林子中,觉得战败愧对自己的国家,无颜回去面见自己的君王和百姓,便自刎谢罪。

结语:

毛遂一生对自己的才能和定位都很清楚,也敢于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有胆识有抱负。最终却临危受命,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将自己送上绝路,不禁引得世人惋惜,一代外交人才就此陨落。

毛遂自荐成功后却死得很惨,如果当时赵王没让毛遂领兵迎战,毛遂的结局会不会是另外一种?

参考文献:《少年行》《毛遂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