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說起三國英雄,我們往往會想起曹操、劉備,或者想起那些馳騁沙場、武藝無雙的武将,像呂布、關羽、張飛等等。這些人物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二代,這句話也在三國很多英雄身上得到了驗證。其實,不是後輩能力太差,而是先輩能力太強,遮掩了他們的光芒,劉備的兒子劉禅正是如此。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劉備早年的生活一直處于逃亡之中,投奔一個又一個諸侯,發現還是自己當老大好。長坂坡一戰,劉備被曹操打得大敗,多虧了趙雲,劉禅的性命才得以保全。盡管不像演義中那般七進七出,趙雲仍然是大功臣。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年僅16歲的劉禅登臨皇位。其實,他并不适合做一個皇帝,他沒有皇帝應該有的野心和争霸天下的意氣,但你說他是笨人,這也不太合适。他在任期間,事無大小,皆聽從丞相諸葛亮的意見,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你可以說他不理政事,但其實這恰恰也是他的聰明之處。他知道諸葛亮的能力和為蜀國盡心竭力的決心和初心,也放心地把一切都交給諸葛亮。我想,他對于這個跟随了自己親生父親近20年的老臣,心中有敬畏,但更多的是愛戴。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劉禅近乎哭暈過去,這個陪伴了他十一年的相父走了。他重用諸葛亮生前提到的諸位大臣,蔣琬、費祎、董允均為國盡心竭力,沒有辜負劉禅的信任,這同樣是他的聰明之處。作為一個皇帝,他并不軟弱,亦會使用生殺予奪之權。諸葛亮死後,有一位大臣诋毀諸葛亮,說他生前一手遮天,是為權臣,劉禅大怒,當即處死了這位大臣。民間請求為諸葛亮立廟,他也會跟大臣們一同商讨,最終遵從民意,為諸葛亮立廟,這可是頭一回封建王朝中君王為臣下立廟的例子。體恤民意、明辨是非,這時的他不能稱之為庸君。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親自執政後,劉禅仍然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制定國策,國家在數十年中一直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直到宦官黃皓的出現。公元258年,這時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有24年的時間了。蜀國在休養生息的政策中,國力也得到了逐漸恢複,隻是蔣琬、費祎等重臣先後逝世,蜀國逐漸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已經51歲的劉禅,對于朝政不知道該聽取誰的意見,便放任不管,開始寵信宦官黃皓。繼承了丞相遺志的姜維常常受限于他,哪怕已經是大将軍了,也不敢在朝中待着。公元263年,鄧艾直取成都,劉禅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投降了。司馬昭評價他: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我想,這時的劉禅恐怕已經厭倦了當皇帝的生活,或者說,當皇帝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這段時期正是後世認為他庸碌無為、寵信奸佞的表現。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蜀國滅亡了,縱然群臣有光複之心,可他們的皇心已經死了。後來的兩件事亦告訴我們,劉禅不傻,還很聰明,隻是他不适合做一個皇帝。劉禅來到洛陽後,司馬昭安排了一次宴會,在宴會上特意準備了蜀國的歌舞,還問劉禅:你不思念蜀國嗎?劉禅回答他:此間樂,不思蜀。他确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恐怕當蜀國皇帝的40年裡,他隻是把皇位當成一種工作,而非是至高的權力位置。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司馬昭并非就此信任他,後來又派人試探他,直到他派去的人在劉禅的門牌上看見這三個大字“中山寨”。司馬昭聽聞哈哈大笑,便不再試探劉禅。這是為何?原來,中山寨反過來就是“在山中”,反映了劉禅與世無争、不願參與權利争奪的心願。另外,中山也是劉備祖先劉勝的封号,劉勝生前便是享樂之人,劉禅以劉勝自比,實在是恰當不過。這件事同樣反映了劉禅的聰明,畢竟投降時,他已經有56歲了,就算再笨,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他也在宮中安享了人生中最後的時光,終年64歲。這個年齡要比當時大多數的人都要大,也算是長壽之人了。

被說成是庸君的劉禅,真有那麼不堪嗎?

縱觀劉禅的一生,功是要大于過的,他的過失無非是寵信了宦官,但對待臣子、平民,他向來寬容。在做皇帝上,他是庸才,但是卻不笨。對很多人來說,全身而退很難,劉禅用他五六十年的人生經驗做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