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说起三国英雄,我们往往会想起曹操、刘备,或者想起那些驰骋沙场、武艺无双的武将,像吕布、关羽、张飞等等。这些人物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二代,这句话也在三国很多英雄身上得到了验证。其实,不是后辈能力太差,而是先辈能力太强,遮掩了他们的光芒,刘备的儿子刘禅正是如此。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刘备早年的生活一直处于逃亡之中,投奔一个又一个诸侯,发现还是自己当老大好。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多亏了赵云,刘禅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尽管不像演义中那般七进七出,赵云仍然是大功臣。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年仅16岁的刘禅登临皇位。其实,他并不适合做一个皇帝,他没有皇帝应该有的野心和争霸天下的意气,但你说他是笨人,这也不太合适。他在任期间,事无大小,皆听从丞相诸葛亮的意见,对待诸葛亮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你可以说他不理政事,但其实这恰恰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知道诸葛亮的能力和为蜀国尽心竭力的决心和初心,也放心地把一切都交给诸葛亮。我想,他对于这个跟随了自己亲生父亲近20年的老臣,心中有敬畏,但更多的是爱戴。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近乎哭晕过去,这个陪伴了他十一年的相父走了。他重用诸葛亮生前提到的诸位大臣,蒋琬、费祎、董允均为国尽心竭力,没有辜负刘禅的信任,这同样是他的聪明之处。作为一个皇帝,他并不软弱,亦会使用生杀予夺之权。诸葛亮死后,有一位大臣诋毁诸葛亮,说他生前一手遮天,是为权臣,刘禅大怒,当即处死了这位大臣。民间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他也会跟大臣们一同商讨,最终遵从民意,为诸葛亮立庙,这可是头一回封建王朝中君王为臣下立庙的例子。体恤民意、明辨是非,这时的他不能称之为庸君。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亲自执政后,刘禅仍然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制定国策,国家在数十年中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直到宦官黄皓的出现。公元258年,这时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有24年的时间了。蜀国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国力也得到了逐步恢复,只是蒋琬、费祎等重臣先后逝世,蜀国逐渐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已经51岁的刘禅,对于朝政不知道该听取谁的意见,便放任不管,开始宠信宦官黄皓。继承了丞相遗志的姜维常常受限于他,哪怕已经是大将军了,也不敢在朝中待着。公元263年,邓艾直取成都,刘禅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投降了。司马昭评价他: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我想,这时的刘禅恐怕已经厌倦了当皇帝的生活,或者说,当皇帝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这段时期正是后世认为他庸碌无为、宠信奸佞的表现。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蜀国灭亡了,纵然群臣有光复之心,可他们的皇心已经死了。后来的两件事亦告诉我们,刘禅不傻,还很聪明,只是他不适合做一个皇帝。刘禅来到洛阳后,司马昭安排了一次宴会,在宴会上特意准备了蜀国的歌舞,还问刘禅:你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他:此间乐,不思蜀。他确实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恐怕当蜀国皇帝的40年里,他只是把皇位当成一种工作,而非是至高的权力位置。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司马昭并非就此信任他,后来又派人试探他,直到他派去的人在刘禅的门牌上看见这三个大字“中山寨”。司马昭听闻哈哈大笑,便不再试探刘禅。这是为何?原来,中山寨反过来就是“在山中”,反映了刘禅与世无争、不愿参与权利争夺的心愿。另外,中山也是刘备祖先刘胜的封号,刘胜生前便是享乐之人,刘禅以刘胜自比,实在是恰当不过。这件事同样反映了刘禅的聪明,毕竟投降时,他已经有56岁了,就算再笨,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他也在宫中安享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终年64岁。这个年龄要比当时大多数的人都要大,也算是长寿之人了。

被说成是庸君的刘禅,真有那么不堪吗?

纵观刘禅的一生,功是要大于过的,他的过失无非是宠信了宦官,但对待臣子、平民,他向来宽容。在做皇帝上,他是庸才,但是却不笨。对很多人来说,全身而退很难,刘禅用他五六十年的人生经验做到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