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删繁就簡三秋樹,标新立異二月花--大腦記憶存儲方式淺析

在我上篇文章《論本我、自我、超我對人工智能的啟示》中,網友shrinerain如下的留言,“人工智能中對邏輯的分析. 我覺得現在做的不錯了,但是, 我認為對于資訊輸入和資訊存儲還很薄弱. 人體器官的高度分化, 眼睛對光的敏感, 耳朵對聲音的敏感, 并且大腦對資訊的高度抽象化以及存儲模式. 這些我還很困惑...”,激起了我的共鳴,這也是我所困惑和需要探索的地方。

我們試着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最常見的人,他(或她)的形象在腦中是否真正清晰,也許在夢中顯得真切,可是我們在仔細想一想腦中那一刻的畫面,色調往往大都是灰色陰郁。我時常有這樣的經曆,現在看來兩個外觀差别很大的人,在最初相處的甚至幾個月内,我都會把他們誤認為同一個人(人形象的記憶難道如工筆畫,先勾勒,再填色?甚而如大寫意,了了幾筆,僅表内涵?)。學繪畫,一般要先臨摹,而後背臨,我是無法達到背臨境界的,是以也無從知道那些大畫家們,他們腦中的記憶是否如照片般清晰?在俄羅斯有一個人記憶超群,過目不忘(甚至過耳不忘),但是看過的文章僅能複述,無法描述其意思。

恩斯特·卡西爾的哲學名著《人論》就提到人類的文化曆史就是一個符号的曆史,人類與大自然萬物最大的差別就是這種把萬事萬物概括為符号的能力(三國中提到諸葛亮讀書時,有句話很有意思,獨亮觀其大略。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其”甚”字也值得玩味)。一個MP3一般也要3~5M空間,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其五線譜以符号存儲也不過區區幾K。據說茅盾先生能背誦長篇的《紅樓夢》,想一想,目前有幾人能把一個最短的視訊完整複述和記憶?老子的《道德經》區區5000字,包羅天下萬象。國人很自豪的說,目前所有現行的國際文獻中,中文版的一定是最薄的,想一想如果用我們的古文記述呢?!(是以實行白話文,我覺得是一種倒退,不過台灣字我倒認為是一定層度的進步,不過也不盡然(“愛”字竟然無心,讓後人如何僅憑該字,來度今人之“愛”))。

今人以為科技發達,拍電影、拍電視劇以真切實際的形象傳達給世人(也不可抹殺這些視訊的意義,畢竟聲色并茂,可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内抓住其精髓。不過從這也可看出大腦的概括能力),可大量的視訊音頻畫面充斥着人的大腦,但過後,在人的記憶中又留下什麼呢?最多不過幾句經典台詞而已!恩斯特·卡西爾就曾說過,哲學最高的目的就是認識自我,而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卻最是丢失自我的時候。想一想現在的大都會,聲色犬馬,廣告更是無孔不入,到處搶占人的眼球。古代的高人為什麼要閉關修煉,也許在這種情況下,才是思想和記憶修剪、概括的時候。

小時候學國文,對我來說比較頭疼的是關于段落大意的提煉,此外就是文章的縮寫。總覺的有些東西沒有表達,這也不想丢,那也不想舍,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人的大腦中隻有人特别想記住的東西,才能形成長期記憶,并且和遺忘相輔相成,你記住的往往是最精華的部分。科學家在對小白鼠試驗中已經找到相關的基因片段,這段基因會生産相應的酶(蛋白質),減少或增加這種酶意味着,是否能快速形成長期記憶。有的小白鼠一次刺激就能形成長期記憶,甚至這種能力可以遺傳。而有的小白鼠僅具備瞬間記憶,無論怎麼刺激強化,都無法形成長期記憶。對于那個一次刺激就能形成長期記憶的小白鼠,好像生活的并不愉快,估計是記憶的負擔太重了,沒有閑暇去體驗那快樂的一刻。看足球我們覺得過瘾,因為90分鐘内進球屈指可數,一個精彩的進球往往以各種慢鏡頭重放,那才真叫過瘾。而籃球不同,幾乎分分秒秒都很重要,是以很少看到精彩進球的慢鏡頭,讓人感覺很不爽。

如果看過有關人眼的科學書籍,你會發現眼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并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個鏡像,而是加工後的結果,并且最清晰的部分就是視野的中心(從眼睛的解剖學結構上也可發現在人眼的視野的中間視覺細胞分布最密集),可以做這麼一個試驗,眼睛盯着前方,豎起你的一個手指,慢慢的從腦袋的一側進入視野,你會發現僅能區分手指的方向(粗淺的輪廓),隻有到了視野的中心才能看到手指的細節。我現在看一個人或一輛車,我馬上閉上眼睛可以讓這個人或車,在我想像的場景中活動,不過這個人或車的形象在我腦中一定是模糊的。

弗洛伊德就提到,意識(顯意識,自我的組成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就是記憶的碎片,如果一種想法和思想不能以一種記憶或符号的形式表現出來,是無法呈現為意識的(語言的出現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裡程碑,這是因為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的思考過程上升為意識,特别是邏輯思考—其實語言就是恩斯特·卡西爾所說的符号)。外部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疼覺可以意識到,但有些無法形成記憶(如嗅覺、味覺我們無法形成符号式的記憶,隻有再次嗅到或吃到相應的東西,我們才能下結論說—就是這個味,但哪種味?我們說不清。對聽覺我不感貿然下結論,因為我不清楚,那些音樂家,記憶的耳邊是否時常流淌着音樂)。内部器官要想呈現為意識,無非表達舒服,難受,疼痛,如心如刀絞,柔腸寸斷,牽腸挂肚表達情感等等詞彙(這種抽象的情感,聰明的人類也已經概括為符号)。視覺形成的記憶也是符号式的,是抽象的,模糊的、概括的。在《泰星來客》這部科幻片中,外星人研發了一種強化人類記憶的晶片,裝上這個晶片,你以往的所有記憶就會無比清晰的呈現在你的腦海中。不過我認為這不現實,我認為在人的大腦中當時根本就沒有記憶細節,僅是大概,非重要的甚而根本就沒有形成長期記憶,是以無法清晰的複現當時的場景。

就如網友shrinerain所說,目前的人工智能在處理資訊輸入方面太過初級,沒有進行必要的概括或符号化,此外在存儲方面也是如此,沒有概括,沒有精簡。是以人類短短幾十年在網上創造的資訊“垃圾”(重複的資訊太多了)太多,不得不借助google,百度這些公司幫你搜尋,最後還得靠大腦從衆多的搜尋結果中選擇。問一下,google,百度别老想着掙錢,你們進一步的智能搜尋什麼時候才能出現?!

人類沒有翅膀不會飛,沒有強健的四肢不善跑,計算能力不如電腦,記憶力不如磁盤,但人類卻是目前世界的主宰—這真值得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深思。

删繁就簡三秋樹,标新立異二月花 -- 簡單的就是美的,這句名言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