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7日發表題為《新冠如何深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的文章,作者是讓-馬克·維托裡。全文摘編如下:
我們還未擺脫這一麻煩。在法國,新冠肺炎新增确診病例數量仍在增加,醫院方面承受的壓力再次陡升,總統府始終離不開衛生委員會。在全球,一個月前開始出現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可能更具傳染性,隻是目前還不知道其帶來的危險是否更大,是否對數十億人已接種的疫苗更有抗藥性。
然而這一獨特的大流行,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這已經不再是一個暫時現象,也不是2020年春實施隔離措施時的一種暫停。時間越長,衛生危機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就越大。
這不是什麼“後時代世界”,亦即一種緻命疫情過後讓我們突然意識到過去的不良行為。從更寬廣的視角看,這是要面對限制措施調整我們需求的一個世界。大流行病持續時間越長,這種調整就會變得更為常态化,也會讓此前的趨勢變得更為明顯,有時甚至會影響到生态轉型方面的一些設想。
旅遊是這種需求改變最典型的例子。從一年半以前人們的出行就開始受到限制。最近,一些去摩洛哥的旅行者甚至因航班取消被困在機場。我們在出遠門時要進行更多的考量,也要盡量減少去外地。
旅遊業的從業者,無論是旅行社還是航空公司,似乎認定這隻是臨時現象,一旦病毒得到控制遊客會重新在全球各地穿梭。
然而這并非闆上釘釘的事情。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就有了“flyskam”的運動——即來自北歐國家的“恥于飛行”。對很多人來說,長途旅行不僅僅在衛生層面存在風險,對生态也是有害的。衛生層面的擔憂或許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就會消失,但生态方面的擔憂不會消失。
長途旅行不會消失,商務旅行也不會消失,但市場可能不會再那麼蓬勃發展,而是會變得更為成熟。短途出行可能會更受青睐,就像今年夏天在法國看到的情況一樣。
很多其他服務行業可能也會在疫情過後發生變革。電影院就是這樣,觀衆們可能會轉向視訊點播,這樣就可以在客廳裡的尺寸日益增大的電視螢幕前舒舒服服地觀影。人們确實開始傳回影院但情況的改善很緩慢,去放映廳主要是為了看大場面影片而不是劇情片。餐廳的情況也差不多,點外賣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幾個月過後,線上購物已變成一種常态而且趨勢很難逆轉,就連一些老人也開始習慣于網上購物。零售業不得不繼續去嘗試适應這種局面。此類改變可能會讓很多以商場為聚合點的城市格局出現重構。還不止于此。疫情期間,我們的消費行為也發生了改變。減少服務性消費,購買更多的産品(這樣可以在家辦公)。
有些理由讓人們認為改變隻是暫時的,因為實施隔離措施期間有些服務行業關門歇業。但是,有些改變可能會持續下去,因為我們的生活和以前不一樣了。
改變當然也涉及工作,變化最大的就是遠端辦公。但是如今企業想要固定工作方式,因為近幾年企業已經疲于工作方式的不斷調整。很多工作合同不應忽略一個事實:疫情暴發之初遠端辦公曾出現井噴,但随後此類行為在快速減少。例如,在今年10月份隻有五分之一的員工每周至少在家工作一天。也許這是一個重新考慮工作方式的良好機遇。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