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堂上作文|工匠精神:民族複興路上的明燈

【作文題】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工匠精神是高品質發展的保證。

改革開放的曆程中,無數能工巧匠勇于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請記錄身邊創新鑄就輝煌的執行個體,或談一談對工匠精神的了解。

【學生作習】

時代更替易舊顔, 匠心不滅煥新生

□黎一言廣州市第十六中學高一(1)班

我初識工匠,大概是在兒時觀看傳統手工藝術展時。

從那些豔麗華美的廣繡、巧奪天工的潮雕中,我感覺到這些耗費巨大工時的精細作品映射出一種獨特光彩,進而有了對工匠精神的初印象——工匠都有“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與堅守,也有“以一心,專一物”的細緻與耐心。

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的手工技藝逐漸被工業化生産取代,人們心目中所認為的手工匠人所專屬的“工匠精神”似乎也湮沒在這洪流裡。可它在我心中并沒有消失,反而更煥發出獨有的時代光芒。

随着年紀的增長,我參與了更多班級組織工作的曆練,我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囿于傳統手工技藝的精雕細琢,更意味着無數平凡從業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職業品質。

中國電科第十四研究所進階技工胡勝,要用數控機床将國産預警機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這是專業人員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卻把這巨大的艱難任務看作一種“挑戰”,毫不猶豫地擔下來,并最終取得了成功;

華為進行自主研發,從晶片全部依賴進口到如今不斷向更高精度邁進,技術人員所攻克的每一道難關,都是專業創新的工匠精神在制造領域的更深诠釋。

正是這些平凡從業者與企業機關,因不甘于平庸而力求超越,才成就了時代洪流中個體的發展,才将工匠精神從刻闆印象中的“僅限于手工匠人”,推向現在的“各行各業皆談工匠精神”。

其實,當我在參與校外志願活動時,努力将團隊任務做到最好,為集體和社會盡可能地作貢獻,我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局限于個體的發展,而是從“小我”邁向“大我”。

我心中也有了從“工匠”走向“大國工匠”的時代使命感。

科技集團技師崔蘊曾說:“我要蹚出一條路,為咱們國家下一代火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他懷着這顆赤子初心,熟練運用500多件裝配工具,引領團隊完成火箭組裝,保證了數萬個部件零失誤運轉。

他是中華民族千年航天夢實作背後的“鑄箭人”,他追求極緻的工匠精神早已不隻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心目中那個可愛的祖國。

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無數像他這樣的能工巧匠在崗位上傾情付出,以汗水澆灌出祖國如今的成就。

中國航天“深海匠人”周皓,雖然身為勞工,卻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能和經驗設計出修平法,成功解決了載人潛水器軸承基座轉軸無法旋轉的難題。

正是周皓和“周皓們”的這份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為中國“海洋強國夢”的實作作出巨大貢獻,他們将個人發展融入民族複興,給予祖國母親的培育以最好的報答。

這時的工匠精神,便已上升到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民族複興大路上明亮的一盞燈,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從來就沒有遠離我們。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規劃、時時檢討,當我們在學習工作中追求更好、敢于探索,當我們在志願實踐中積極奉獻、追求極緻,我們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滋養與引領,引領我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勇擔使命。

工匠精神無處不在,它隻是被賦予了時代的新使命,有了創新發展的新命題,唯有超越自我、勇立潮頭,才能繼續诠釋它、發揚它。這便是所謂的“時代更替易舊顔,匠心不滅煥新生”。(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堂上作文|工匠精神:民族複興路上的明燈

圖/視覺中國

【教師點評】

當下,建設高素質産業勞工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作為學生,應該如何将大主題寫好呢?結合身邊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創作角度。

作者結合小時候看到的“豔麗華美的廣繡”“巧奪天工的潮雕”,得出工匠精神的初印象——“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與堅守以及“以一心,專一物”的細緻與耐心。

然後結合自己擔任班幹、做志願者的經曆,從單純的“工藝”範疇提升到從業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職業品質。

接着結合胡勝、周皓等例子,将工匠精神上升到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民族複興大路上明亮的一盞燈。脈絡清晰,步步提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标題《時代更替易舊顔,匠心不滅煥新生》尤其精彩,既點出了工匠精神的核心,也很好地概括了全文。

(廣州市第十六中學梁秋燕)

【非師點評】

關于“工匠精神”這一話題并不新鮮,但将關于這一詞彙的了解寫深、寫新并非易事。

作者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無疑非常深刻、準确、有高度:“我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囿于傳統手工技藝的精雕細琢,更意味着無數平凡從業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職業品質。”對于這一觀點的論證,文中舉了數控機床、華為手機、火箭裝配、航天載人潛水器等四個我國科技領域向更高、更尖攻克難題的例子,有力證明了從業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質的重要價值。

題幹中要求是“或記錄身邊創新鑄就輝煌的執行個體”,“或談談對工匠精神的了解”,本文則是将二者巧妙結合起來,用我國科技領域的科技創新成就來證明了自己對“工匠精神”的了解。

本文還注意結合自身的體會,從兒時觀看傳統手工藝術展,到參加志願者活動時的感悟,闡述新時代青年該如何繼承與發揚工匠精神,使文章具有個人的領悟。不過,志願活動這一事例顯得較弱。

文章标題出彩,全文語言表達精準,也展現了這位高一學生較好的寫作能力。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寫作教研室副教授、廣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鄧玉環)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