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偉人說過,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大慧認為這句話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在河北廊坊就有這樣一個農民,他用一生創造出了隻屬于人民群衆的“曆史”。

他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甚至教育程度都寥寥無幾,但是卻能夠用平日裡被人們當做“廢物”的高粱杆“複刻”出各種古代建築的模型,并且順利成為博物館的座上賓。要知道,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博物館,對于收藏品的要求都很高,那麼這位農民是如何做到的呢?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高粱杆複刻出的建築模型資料截圖

一、河北的民間奇人

1、偶然的邂逅

讀過馮骥才小說《俗世奇人》的朋友,對于清末民初民間的奇人“泥人張”應該不會陌生,這位來自河北廊坊的普通農民就技藝而言,個人認為絕不遜色于“泥人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河北廊坊的永清縣城裡,有一位老農民叫做徐豔豐,他雖然已經年近花甲,平日裡卻依舊熱衷于折騰高粱杆,甚至還搞出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說起來這位老農和高粱杆的結緣還要追溯到60年前。

當時隻有11歲的徐豔豐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要幫助家裡打豬草,結果就和小夥伴一起跑到了一戶人家的菜園裡玩耍,他們聽到了蝈蝈叫,于是尋找起來,果不其然,菜園裡有一個關着蝈蝈的小籠子。

和其他觀看蝈蝈的小夥伴不一樣,徐豔豐對眼前這個造型精美的蝈蝈籠卻情有獨鐘。就在這時,菜園的主人發現了這幫“不速之客”,出人意料的是,主人非但沒有趕走他們,還熱情的将蝈蝈連同籠子一起送給了他們。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蝈蝈籠資料截圖

2、成功之路

當天晚上,玩伴們把蝈蝈取走後,徐豔豐就帶着籠子回了家,此後幾天時間裡,他都在研究這個籠子的造型和内部構造,并且想要再“仿造”一個出來,當時永清地界裡最不缺的就是高粱杆,他打算就地取材,開始嘗試編制。

當然了,第一次的嘗試是以失敗告終的,他總結教訓,發現沒有達到拼接的環節是因為高粱杆的挖槽太大,兩根合到一起的時候自然就散架了,這個時候他展現出了卓越的動手能力和過人的天賦,在第二次嘗試中居然成功了。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嘗試拼接資料截圖

這次他信心倍增,開始了影響一生的“複刻之旅”,平日裡隻要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就會牢牢記住,回家後采集足夠的高粱杆開始動手“建造”,沒想到這些建築還真就被他七七八八的給完成了。

對于這種事情,家人自然認為他“不務正業”,不過徐豔豐的二爺卻十分支援,他是一個熟讀經書的老人,尤其對各種古典名著十分精通,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對徐豔豐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還幫助他完成了各種古代庭院樓閣的“複刻”。

受到鼓勵的徐鳳燕開始了自己的紮刻人生,他從簡單的涼亭開始做起,後來慢慢過渡到較為複雜的古代庭院,最後直接搭建起了立體的閣樓,要說他最得意的作品,當屬利用三年時間做出來的天安門模型。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複刻好的古代庭院資料截圖

3、大師的執着

徐豔豐14歲那一年,村子裡來了電影放映隊,電影中有一段是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的畫面,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表達對主席的敬畏之情,他決定排除一切艱難困苦,也要完成對天安門的“複刻”。

隻不過,放映隊隻是播放了一遍電影就離開了,讓他對天安門的細節構造并沒有記得足夠詳細,後來他主動跟着放映隊跑了七八個村子,把電影也看了七八遍,總算是記住了不少東西,但是對于追求完美的徐豔豐來說,這還絕對不夠。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過年的時候,村裡有人給他送來了一副年畫,上面恰巧畫得就是天安門,一連幾天,他都失了神的盯着年畫一動不動,對天安門的各個細節進行揣摩。

一天他決定動手了,按照構思,把建築分成了幾個部分,每天在田野尋找合适的高粱杆,然後由小到大去建造,最終将城樓、城牆、水橋,甚至是華表全部給“複刻”了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徐豔豐的這件佳作,最後被當做外交禮物送給了日本使團。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徐豔豐與天安門模型資料截圖

二、來自民間藝術大師的憂慮

1、工匠精神的典範

曾經有人問過他,幹農活的人可不止你一個人接觸到高粱杆,為啥就你能成功呢?對此,徐豔豐很謙虛的表示:“其實我也不是啥傳奇人物,隻要一個人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鑽研一件事情,那麼就會取得卓越的成就”。

其實從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什麼是最單純、樸素的“工匠精神”,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财富。

高粱杆和其他手工藝品用到的材質完全不同,他們的質地并不均勻,如果是拿來創作藝術品,那麼就要對選材十分講究。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完美,在閑暇之餘,徐豔豐還專門培育了一批細度僅有一毫米,且自身彈性極好的高粱品種,這就花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徐豔豐下地幹活資料截圖

2、晚年的遺憾

徐豔豐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的手藝就像是人生,用來制作古建築模型的時候,就要從底部一點點的入手,還要仔細到不能有一絲的偏差,一旦有錯誤,你就會發現越往上搭建偏差就會越大。

按理說,徐豔豐在紮刻藝術上已經堪稱大家,也沒啥可遺憾的了,然而有一件事卻讓他愁了整整十餘年,原來,他的作品雖然已富盛名,卻沒有人願意拜師學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吃不了這份苦。

而徐豔豐已經有病在身,很擔心這門手藝從此失傳,兒女們不忍老父親整日抑郁,于是主動辭掉工作,擔任起紮刻藝術的傳承人,慢慢地,孩子們的手藝越來越成熟,也得到了徐豔豐的肯定與贊美。

河北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用高粱杆做手工,卻引來博物館專家拜訪

圖檔:徐豔豐制作建築模型資料截圖

當然了,在他心中依舊有一種遺憾,那就是子女們的學藝完全是出于親情,而非興趣,之後紮刻藝術又該何去何從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