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時,我不大懂清明,隻覺得它與正月彌漫的氣氛不同。而它所有的習俗和更深一層的意思,卻也算不上一無所知,對此我說不大懂,卻也說不出哪點不解。
清明的氣氛是凄涼哀婉的,古詩有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短短幾字,勾勒出一副憂愁悲涼的畫面。你看,清明的愁,總是不同的,它總是淡淡的,卻又哀婉,似乎是因人們的“愁”久久不散,便都融于這天之中了……
四月的清明,卻不禁感覺有正月般的徹骨寒意,興許是天公也寄思念與淚于此,不願作美。黑夜破曉之際,灰暗的雲層和煙雨代之,雨裡的遠景,呈現一片朦胧的美,一大片一大片連結的,偶有幾座高聳的青山映入眼裡,待細雨過後,微涼的風伴着輕淡的霧,顯得更為清寒。
會有一行人徒步走到山下,路程挺遠,說是踏青。雨後的葉,特别青,泥土的氣息被風翻起,在空氣裡與青草香一同釀着。山依舊那般,與從前相比,路上的荊棘少了許多。再晚些,便陸陸續續來了些人,小孩兒跟在大人身後亦趨亦步地走着,而大人們則有兩個在前頭除了荊棘,為“後者”開出一條路來。汗珠從面頰滑落,滴進土裡……
掃完墓後,歸途的涼風令人舒爽許多。在别處,你可以聞到淡淡苦澀,那是艾草的氣味,若還有未焚完的,你可以聞出它自身的氣味,與氣候較幹燥時相比,有一絲潮潮的味與艾香一同浸進心裡。
這天的雨下得不大,也不長,但總斷斷續續的,難免使人心生煩躁。飯,是涼的,但絕不是生的,我記得有一種墨綠色的小點心,在清明時分幾個小攤上有賣着的,一般攤主是近中年的婦女,說話挺和氣。點心有些油,泛艾草香,淡得很并不驚豔,卻需在攤邊買上幾個,一是不常見得(至少島外沒見着,覺得稀罕得很),二則是不怕沒有人吃下。它,挺甜的,似乎像要沖走清明的凄苦,帶着甜味兒到心頭最苦的地方。
清明雨來攜愁思,看着清明的雨,心底會不由自主地掀起層層漣漪,印象裡它的天就沒晴過。前有故人訴清明氣氛之凄楚,後便有許多人應和着,我還是不全懂,但現在也大抵明白了,或許,我不懂的,可能永遠不會懂,有些時候,也不用太執着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