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國民黨軍第74軍(即整編74師),号稱抗戰虎部隊、解放戰争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在兩淮戰役、漣水戰役和孟良崮戰役中,都對我軍造成了不小麻煩。第74軍下轄第51、57和58師,其中的主力部隊第58師是74軍首任軍長俞濟時的嫡系部隊。其實原本這支部隊不過是北洋降軍,是真正的雜牌軍。後來怎麼會變成中央軍并成為王牌部隊的?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一、老滑頭陳耀漢的第58師

國民黨軍第58師,其前身最早是北洋軍的降軍。1927年,眼看北洋軍大勢已去,時任北洋軍山東軍閥張宗昌手下大将褚玉璞參謀長的陳耀漢,帶領部分北洋軍投降了蔣介石手下的安徽軍閥、第三十七軍軍長陳調元。陳耀漢部參與了讨桂戰争,并得到新編26師的番号。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1931年受江淮米船慘案彈劾案的影響,蔣介石趁機着手削弱陳調元的兵權,新編26師被改編為二旅四團制的丙種師第58師,并得以脫離陳調元的控制,改駐河南商城。随後第58師參與了對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圍剿,陳耀漢自知是雜牌軍,為了保住軍權,他在與紅軍作戰時便每每儲存實力。

在1932年1月的商潢戰役中,陳耀漢眼見援軍第2師湯恩伯部被紅軍擊潰,便幹脆直接率部棄城南逃。在1933年4月的潘家河戰役中,正當第13師萬耀煌部與紅軍激戰時,陳耀漢又借口天降大雨、通信裝置失靈,遲遲不肯出兵增援。靠着這點賣隊友的小聰明,陳耀漢的部隊一直沒受到什麼大損失。

二、參與進攻紅二、六軍團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在黔東會師後,決定重返湘鄂邊建立根據地。經過龍家寨戰鬥和浯溪河戰鬥兩次勝利,紅軍重創湘西軍閥陳渠珍和獨立第34旅羅啟疆部,在湘鄂邊站穩腳跟,并一度兵抵湘西重鎮常德市城下。

湖北軍閥、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徐源泉害怕紅軍趁機向湖北發展、打回洪湖老蘇區,于是将他的嫡系部隊第10軍和受其節制的第34、44、58師等部隊紛紛調來對付紅二、六軍團。湖南軍閥何鍵也積極配合,兩個軍閥拼湊起八個師、四個旅又四個保安團共近10萬人的兵力,兵分六路向剛建立不久的湘鄂川黔根據地殺來。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此時紅二、六軍團已由剛會師時的7700人,發展到11700餘人,此外還有3000多人的地方武裝和1100多人的後勤機關。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賀龍提出轉移到敵後調動敵人的建議,但沒有被通過,經集體表決其他人還是決定在根據地内尋殲敵一路。不過由于幾路湘軍都是蕭克的老對手,作戰比較謹慎。紅軍經過溪口、高粱坪、子午台和後坪等幾次戰鬥,都未能殲滅敵人一路,反而犧牲了熊仲卿、劉志高和周志斌等幾個團級幹部。

在國民黨軍的壓迫下,紅二、六軍團被迫節節後退,根據地内僅有的兩座縣城大庸、桑植和省委所在地卧塔都先後失守。賀龍、蕭克等認為根據地已經丢失,便開會決定北渡長江到鄂西一帶建立新根據地。剛占領桑植縣城的陳耀漢縱隊(轄第58師和暫編第4旅)不知道紅軍部署的變更,正兵分三路追擊紅軍,想不到卻與紅軍撞了個正着。

三、以逸待勞殲滅第172旅

陳家河是澧水東岸的一個小集鎮,位于桑植縣城西六十裡,是周圍大山中的一個小盆地,至今也是湘西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S305省道就經過該鎮。紅二、六軍團北移路線正好經過這裡。走在陳耀漢縱隊中路是第58師172旅,1935年4月12日下午五點,第172旅搜尋隊與紅軍前衛團在陳家河以西發生接觸,短暫交火之後雙方各自活捉了對方幾名俘虜。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第172旅旅長李延齡從俘虜口中得知紅軍大部隊正通過陳家河,便命部隊急速前進,想截住運動中的紅軍。賀龍、蕭克等也通過審訊俘虜,得知敵人兵力隻有兩個團,便決定集中力量吃掉這股敵人。由于紅軍正由南向北呈行軍縱隊,尚未集結完畢。賀龍便下令部隊就近構築起工事,打算等部隊全部到達後,誘使敵人來攻,好抓住機會反擊。

第172旅的部隊也正呈行軍隊列向陳家河集結中,李延齡求戰心切,沒等部隊全部到達,便在13日晨率剛集結的一個步兵營向紅軍陣地發起攻擊。這時紅軍尚未全部到達,駐守在陣地上的是紅二軍團的部隊,擅長爬山運動卻不擅長陣地戰,加上要誘敵深入,便且戰且退放棄了幾個山頭。李延齡手下兩個團長勸他暫緩進攻,等待左右兩路軍趕來,李延齡卻說:“不急,把最後那股敵人解決掉再說。”

戰鬥到13日下午四點,擔任後衛的紅六軍團各團已經集結完畢,蕭克、王震親率部隊從山上的陣地沖下來,對敵人發起總攻。激戰兩個小時,第172旅被完全擊潰,第343團團長王斌瑞當場陣亡,第344團團長孫芳蘭被俘。左右衛士勸李延齡趕緊逃跑,李延齡拒絕說:“我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如今全軍覆沒,有何臉面再見陳師長?”說罷提着大刀去和紅軍肉搏,最後被紅軍擊斃。

四、乘勝追擊殲滅第58師師部

陳耀漢親率第58師直屬隊、第174旅旅部和第348團為總預備隊,在得到李延齡的接敵電報後,急忙向陳家河鎮趕去增援。在走到兩河口鄉時,碰到前面逃回來的潰兵,得知第172旅已經被殲滅,走在右路的第347團和新兵營也被擊潰。陳耀漢害怕再往前會遭埋伏,于是再次發揮賣隊友的老傳統,率部立即向南逃竄,想向駐卧塔的第26師郭汝棟部靠攏。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陳耀漢的第六感确實沒錯,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沒急着打掃戰場,他從俘虜兵口中得知敵人還有一個師部和一個旅在附近時,便親自率第51、53團向南追趕。陳耀漢率部跑到距陳家河以南八十公裡的桃子溪時,以為已經足夠安全了,便停下來休息。不料蕭克的部隊就跟在屁股後面,蕭克在走到距離桃子溪五公裡的一條小河邊時,見河水渾濁,判斷敵人剛過去不久,便馬上組織部隊對敵人發起攻擊。

陳耀漢這會完全沒有防備,工事也沒做,警戒也沒有放。盡管紅軍的兩個團總兵力隻有不到2000人,國民黨軍卻有超過4000餘人,但在紅軍的襲擊下瞬間就亂了。沒過多久,紅二軍團第4師10團也趕來增援,激戰到晚上八點多,國民黨軍傷亡慘重。這時天上忽然下起傾盆大雨,第173旅旅長張鏡明赫趁機在夜幕的掩護下率殘部逃出戰場。

陳耀漢和師參謀長周植先則被困在一個山頭上,眼看紅軍已攻上山頭,正在和他的警衛連展開肉搏,陳耀漢準備舉起手槍自盡。他的副官陳忠奪下手槍,一把把他推下山,陳忠自己也和幾個衛士一起滾下山坡。就這樣,陳耀漢僥幸逃脫了被紅軍俘虜的命運,不過他的參謀長周植先則最終落入紅軍手中。

五、戰敗後的第58師

陳家河、桃子溪兩次戰鬥,紅二、六軍團共殲滅國民黨軍第58師所屬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山炮營,繳獲槍支2000支、山炮2門。這2門山炮在之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的一門還跟着紅軍一直長征到了陝北,至今仍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裡展出。

整編74師是王牌部隊,為人熟知,但這段不光彩的曆史卻沒幾個知道

此戰以後,紅二、六軍團也放棄了北渡長江的計劃,并轉而專門進攻戰鬥力相對較弱的鄂軍徐源泉部的幾個師。經過忠堡、龍山和闆栗園幾次戰鬥,終于打破了敵人的這次圍剿,收複了湘鄂川黔根據地。

此戰後第58師殘部算上被紅軍放回的俘虜兵,僅剩兵力5000餘人。這就意味着該師在陳家河、桃子溪戰鬥中不可恢複性損失兵員(尤其是步槍兵和炮兵)5000餘人(戰前全師1萬餘人)。陳耀漢腳上中了一槍,性命倒是無大礙,隻在醫院躺了十多天,不過他的軍事生涯也終于到頭了。蔣介石以作戰指揮不力為由将他撤職,并由他的浙江老鄉、黃埔一期生俞濟時接任第58師師長。

俞濟時帶着三個浙江保安團過來,編成新的172旅,原58師的殘餘官兵被編為第174旅。第174旅旅長張鏡明既然不是俞濟時的親信,自然也屬于靠邊站的人物。1935年12月,俞濟時将張鏡明明升暗降為副師長,旅長由黃埔二期生吳繼光接任。至此,第58師這支雜牌軍,終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央軍,日後成為了74軍的主力部隊。可以說賀龍、蕭克賜予58師的這次慘敗,卻讓他們因禍得福。

本文作者:迪爾,“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于抄襲洗稿者,都将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