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選擇收複幽雲十六州的時機是最成熟的時刻,此時,契丹内部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兩系内鬥數年,嚴重損耗了契丹的國力。周世宗收複幽雲十六州時的契丹皇帝,是契丹曆史上出了名的“睡帝”,對政事絲毫不過問。而等到趙匡胤兄弟完全統一南方,掉過頭來準備收複幽雲十六州時,契丹的情況較之以前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多年的内鬥停止了,契丹的皇位從此完全掌控在耶律倍一系手中。二,此時的契丹皇帝是契丹曆史上有名的賢君以及他的後繼者,有名的蕭太後。三,契丹加強了對幽雲十六州的控制,種種原因綜合到一起,使得北宋想奪取幽雲十六州比後周時期要難很多了。

柴榮多活十年可一統江山,多活二十年可複初唐光輝,戰略膽略謀略都勝趙匡胤一籌。先複燕雲戰略,比趙匡胤的先易後強更具魄力和眼光。燕雲是拒遼屏障,彼時距契丹滅後晉也不過十幾年,高平之役更讓柴榮認識到契丹才是心腹之患,否則主力南調征戰,契丹鐵騎一個沖鋒就到汴梁。
柴榮取秦鳳成階四州,扼秦嶺以阻後蜀,收江北淮南十四州,拒長江以防南唐,都是在準備,随後就傾全力收複燕雲,能滅就滅了契丹,不能滅扼守燕雲,契丹也成了門外狂犬,沒了騎兵優勢小角色了,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此時再揮師一統江山,再後以一國盛兵出燕雲打狗,怎麼打怎麼有了,再後就是漠北,西域。柴榮早崩終究是改寫了曆史,可惜呀,都已經收複了三關三州。其實趙匡胤要在也至少能收複燕雲,最終還是趙光義一敗喪志,弱宋格局成型,無奈沿白溝河廣種桑榆,這能擋得住契丹嗎。
柴榮和趙匡胤都有實力收複幽雲十六州,隻可惜命太短。趙光義是沒那本事,還搞死自己大哥(有大可能)。不過要說的是并不是趙宋眼光短淺先南後北,這個要看當時形勢,從我們後人視角覺得趙匡胤戰略有問題。柴榮時期遼穆宗時代,确實利于收複,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首先要做的是平穩國内局勢,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問題,就這樣過了三年。
此時如果打遼,勝還好,敗的話這個新王朝也就完了,這時又恰逢湖南周行逢死了,其子控制不了下邊人找宋朝求救,這種假途滅虢的事,天賜良機給你也會權衡利弊拿下兩湖。統一南方過程也就不細說了,從戰略上講趙匡胤并沒有問題,作為新政權在那種情況下都會這樣去做,後期趙匡胤也預感到弟弟難以控制,再北伐也是牽礙多多。趙光義大大削弱了宋軍戰鬥力,再也無力收回幽雲十六州。
時也勢也,不能說趙匡胤戰略錯誤,隻能說唐末和五代十國的折騰,山河破碎人心離散國力衰微,北方契丹強大,南方割據政權不平定,貿然攻擊契丹風險極大,一旦不能迅速擊破契丹,被南北兩面夾擊,好不容易在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則必然傾覆而死無葬身之地。五代之亂将再次來臨,趙宋政權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在當時是較為穩妥的,契丹在北方苦寒之地發展潛力有限,而趙宋平定南方後。
中原和南方的發展潛力遠超北方,時間拖得越久對契丹越不利,趙宋當學習漢初休養生息數十年,在強大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基礎上,如漢武帝虐匈奴,如唐高宗滅高句麗,方為上策,隻是不成想上策隻執行了一半,統一國家二不休養生息,急于收複幽燕,于高粱河慘敗,從此再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