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文:hawk8255

《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一篇體例特殊的傳記。歐陽修先以較大的篇幅來講述伶官的過錯,然後再具體到個人的傳,後世就将這個篇幅稱為《伶官傳序》。

這個序的長度僅次于《馮道傳序》,因為《伶官傳序》曾收錄于高中課文,更使它廣為流傳,也使得唐莊宗李存勖,成為南唐後主李煜和周世宗郭榮(柴榮)之外最為大家熟悉的五代帝王之一。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有非常濃厚的借古吟今的用意。他的《後妃傳》中,着重寫了劉後弄權,意在告訴當政者,要革除後宮當政;《宦者傳》開篇即說“嗚呼,自古宦、女之禍深矣……雖然,不可不戒。”之後更是借題發揮,寫到唐朝的宦官之害!《馮道傳》《死節傳》《死事傳》更是褒貶明顯。

《伶官傳》則告訴人主,“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是告訴明君要謹小慎微,對自己的喜好,要做好防範!

《伶官傳序》中所寫的晉王李克用臨終時賜莊宗李存勖三支箭這個傳說。因正史中沒有記載,是以歐陽修用了“世言”兩個字,來說明這隻是傳說。簡單解釋傳序中幾句話:

“梁,吾仇也,”梁晉結仇是在擊破黃巢後,朱溫在上源驿大宴李克用,席中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亦或是朱溫早有預謀。梁人将李克用灌醉,而後進攻上源驿,李克用已經醉得不省人事,在養子李嗣源的救護下,才逃得一命,自此梁晉結下大仇。雙方攻戰,雖各有勝負,但在李克用臨死時,為朱梁所破,隻剩太原和潞州二城,形勢萬分危急!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燕王劉仁恭,本是幽州軍校,在内鬥中戰敗奔晉。李克用占領幽州後,任命劉仁恭為節度使。哪知劉仁恭為節度後不再聽晉使喚,對晉的要求不予理采。

晉王寫信責備,劉仁恭将晉王留下的監視兵将全部殺死,公開與晉決裂。李克用派兵攻打劉仁恭,卻為劉仁恭所敗,劉仁恭赢得獨立。之後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将他囚住,自稱節度使,仍與梁、晉為敵。故而李克用說“燕王,吾所立”。

契丹背晉的事情,對晉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當時李克用與契丹阿保機約為兄弟,但梁篡唐之後,契丹即向梁稱臣,遣使貢于梁。之後更是數次出兵與晉為敵,牽制了晉的兵力,延緩了晉滅梁的戰争程序。

“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李克用賜了三支箭給李存勖,讓李存勖記住要滅梁、燕和契丹!傳箭,是北方少數民族常用的禮儀,起兵或者有其他号令,則傳箭為信。是以這三件事情,即是臨終囑托也是李克用最後的号令!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李存勖在潞州和柏鄉大破梁軍之後,劉守光竟然稱帝!被晉将周德威圍城一年有餘,劉守光走投無路,隻有降晉一途。猶豫未決之時,晉軍攻入幽州。李存勖将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縛入太廟,獻于李克用靈前。這就是“系燕父子以組”之後将劉守光斬首,将劉仁恭押解至雁門李克用墓前,刺出他的心血祭墓,然後斬首。

李存勖經過二十年苦戰,終于滅梁,梁末帝朱友貞自殺,李存勖允許梁朝舊臣收葬朱友貞的屍體,将其頭顱漆制後,裝于木匣内,收藏于太廟。本來想發掘朱溫的屍體,被梁朝舊臣勸阻,隻削去陵墓封土。而後斬殺了一批梁臣,很可能也将這些人的頭顱漆制收藏于太廟,這就是“函梁君臣之首”。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滅梁之後,李存勖派長子李繼岌和謀士郭崇韬率兵滅蜀,看上去他們後唐如烈火烹油、花團錦簇。但是,北方契丹日益強大,攻陷平州;南方楊吳也并未臣服,強兵舉于東南,李存勖卻視而不見。其父李克用的三箭遺命,李存勖還有一箭的目标沒有實作時,就開始志得意滿了。

李存勖有兩大業餘愛好,一樣是唱戲,是以寵信伶人和宦官。另一樣是打獵,他打獵不分季節的,大肆踐踏農田,影響農業生産。有縣令于馬前勸阻,李存勖即将他殺死,而後繼續打獵。對方鎮的貢獻,他納入内庫,不為國用,又殺了郭崇韬等功臣,克扣兵士軍饷,造成舉國上下離心離德。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魏博兵士皇甫晖晚間賭博,輸了錢,即聚衆造反,造反規模越卷越大。李存勖派出李嗣源率兵平叛,熟料李嗣源手下的兵将也嘩變,逼迫李嗣源造反。于是叛兵和平叛兵合兵一處,一起造反。

莊宗李存勖隻得親率兵将前往平叛,他所帶的兵,也是沒有領到軍饷的兵!無心征戰,開始沿路逃亡!李存勖親自對他們說,魏王繼岌很快就會帶着蜀國的錢财來了,我會分給大家的!

軍士回答:“陛下賜予太晚,大家得到了也不會感激的!”李存勖對此毫無辦法,唯有流泣,諸将百餘人割發置地,相與發誓。

李存勖東趨汴州,李嗣源卻先入汴州,李存勖隻得退回洛陽。伶人郭從謙又煽動軍隊造反,射傷李存勖于興教門内,李存勖不治身亡。

從《伶官傳序》,看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

是以,歐陽修發出感歎: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争;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當五代亂出,為政者多是武将,文化修養低是很普遍的事情,他們并不能從前人的成敗中得到借鑒,做起事來我行我素,或多或少地認為可以于馬上得天下,也能于馬上治天下的思想。

正是經過李存勖的成敗,以及後漢的急劇滅亡,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才讓後周的統治者吸取經驗,終于找到了一統天下和長治久安的鑰匙,為宋朝的安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