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告訴大家不能做壞事,要不然會有報應,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老天都在看着呢!是以若想人不知除非,做人要厚道,壞事做太多最後害的就是自己,《左傳》裡面共叔段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的母親武姜很是寵愛他,母親武姜的丈夫為鄭武公,兒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武姜便多次跟丈夫請求想立共叔段為太子,以後就是鄭國的國君,但因為鄭武公認為長子莊公更适合做太子是以拒絕了,莊公當上國君之後母親還是偏愛共叔段,是以不停的請求莊公要來封地給共叔段,就這樣得寸進尺另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了。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漸漸的掌控了鄭國一半的地盤,每占據一個地方就修造城池大興土木,為了自己貪圖享樂不擇手段的坑害當地百姓,讓百姓給他當苦力并制作铠甲和武器,大臣多次勸莊公要快點制止他的行為,可莊公并不着急,認為他做了這麼多傷天害理的事遲早會遭到報應,如不其然,共叔段認為自己萬事俱備準備攻打莊公搶奪國君之位的時候,手下的百姓都趁此戰亂之際背叛了他,不為他賣力打仗,共叔段很快就被控制住,内應武姜幫助他打開城門也被軟禁了,看來莊公确實有先見之明。像這種生在帝王之家的人,太多太多像共叔段這樣的可憐人,在他們的角度來考慮,自己不強大起來遲早被人迫害,想強大起來必須要有足夠的頭腦和智慧才行,在這個咎由自取的過程當中他也是被母親武姜推着走的,可憐的人也有他的苦衷。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魯迅1919年4月的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比較有影響力的小說《孔乙己》,并且在多年後選入了教科書國文課本中,文中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一心讀書隻為考科舉金榜題名,除了讀書連生存技能都沒有,雖然寫的一手好字但是人很懶惰,隻想不勞而獲,窮到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時候想着去偷書賣錢,結果被人逮個正着腿都被打斷了,無聲無息的死去了。魯迅形容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這句話大家在生活中應該經常聽到,意思是說一個看上去很可憐并且讓人同情的人,之前一定做了什麼錯事或者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錯不改或者繼續錯下去就是他的可恨的地方。是以為什麼他會可憐?這個問題要細細思考。有些人認為這句話存在些錯誤的地方,都說善惡有報,有因必有果。那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大概說的意思就是這個人做了令人反感和厭惡的事情那也是有苦衷的,畢竟人之初性本善,可恨的人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壞人,也是經曆過什麼才做出讓人可恨的行為來。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直擊人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随着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迫适應以及生存之道而無可奈何的改變自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句話直擊人心,很現實很殘酷,同時也告誡了人們同情并幫助他人的時候要知道其中的原因和理由,因為生活中有些不值得被同情。一個人之是以可憐并不是沒有原因的,而一個讓人覺得可憐卻仍不願幫的人,不是因為人瞧不起他,更多的原因是他做了很多過分的事。因為他可恨,是以可憐,而之是以可憐,是因為他可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