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黨史 悟思想|竹竿上镌刻的民心

學黨史 悟思想|竹竿上镌刻的民心

在山東省萊陽市的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曆史文化展覽館,一根刻滿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頂端,刻着出發地點:山東省膠東地區萊東縣陶障區,後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線: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

這根3尺多長竹竿的主人是萊陽共産黨員唐和恩。淮海戰役時,從家鄉啟程支前,唐和恩随身攜帶了這根竹竿。竹竿上的小字就是他在支前過程中,利用休息間隙用小刀刻上去的地名。這些地名記錄了一個樸實的共産黨員跋山涉水,随軍轉戰山東、江蘇、安徽3省,行程2500餘公裡的支前之路。“一根竹竿行萬程,省縣村鎮刻分明。勝利回家留紀念,傳給後代好革命。”唐和恩刻在竹竿上的這首小詩表達了他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支前路上異常艱苦,唐和恩帶領的支前小車運輸隊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蘿蔔幹,車上的白面、小米卻一點兒都沒動,留給前線戰士。在牌莊地區,一條20多米寬的河道擋住了去路。當時正值隆冬,西北風卷着小雪,河上漂浮着薄冰塊,唐和恩脫下棉衣,擡着糧車首先下河,冰冷的河水像針一樣紮在他的身上。唐和恩剛一上岸,還來不及穿衣服,敵人的飛機就來了。運輸隊跑步行軍将近一公裡,離開了危險地帶,才穿上衣服。唐和恩說:“停下來的時候,我才看見大家都凍得渾身青紫,可是沒有一個人發怨言,反而情緒特别高漲,同志們都興奮地說,‘敵人的飛機也擋不住我們運糧隊!’”

唐和恩,是淮海戰役中湧現出的千千萬萬的支前英雄的一個代表。淮海戰役,集中展現了人民戰争的巨大威力。“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在通向前線的各條運輸線上,車輪滾滾、人流如織,幾百萬民工大軍推着小車向前方運送物資,形成了中國戰争史上的奇觀。從後方到前方,從鄉村到城鎮,“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都為支前作貢獻。據統計,除在後方動員的碾米、磨面和做軍鞋的人力外,共出動支前民工543萬人,為參戰部隊總人數的9倍;共動用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萬餘輛、挑子35.5萬副、牲畜76.7萬頭、汽車257輛、船8500餘隻;前送彈藥7300餘噸、糧食近44萬噸,後運傷病員11萬餘人;組織民兵團130餘個,擔負警衛物資、看押俘虜和打掃戰場等任務。

戰争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群眾之中。在規模空前的三大戰役中,從後方生産、籌集物資,到支前運輸、搶救傷員,人民群衆對解放軍的支援是全方位的。廣大群衆主動把自己的糧食、豬、雞、羊、雞蛋、蔬菜等捐獻出來,大批民工一直跟着作戰部隊,靠肩挑車推運送彈藥、糧草,在前線挖戰壕、搭雲梯、搶救傷員,他們英勇頑強,輕傷不下火線。據不完全統計,遼沈戰役中,共動員民工183萬人,擔架13.7萬副,大車12.9萬輛,運輸糧食5.5萬噸。平津戰役中,共動員支前民工160萬人,出動擔架2萬餘副、小車2萬輛、大車38萬輛,運輸糧食15萬噸、副食品5萬噸、柴草27萬噸。劉伯承曾說:“人民戰争是勝利的源泉。如果沒有人民戰争,許多奇迹,是不可思議的。”他指出,“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這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戰争勝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戰争勝利的關鍵”。三大戰役的勝利,無可置疑地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的一口糧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的一個兒子啊,送到了部隊上。”這首當年的歌謠,連同這如林的擔架、如流的推車,一起見證了中國共産黨是如何以自己的初心使命赢得億萬人民的選擇和支援的。什麼是民心,這就是民心;什麼是人民的選擇,這就是人民的選擇。靠了它,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就土崩瓦解;有了它,千萬輛推車就推出了一個人民的新中國。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複興路,一部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正是依靠廣大人民群衆的支援,我們黨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