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蘇轼《前赤壁賦》詩雲:“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形容曹操橫槊賦詩,意氣風發的樣子。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三國演義》說:“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 ”《三國演義》以“奪槊三條”作為戰功之一。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那“槊”到底是什麼東西?今天就跟大家一說究竟。

成于漢末的重型騎槍

《說文解字》:“槊,矛也。”《釋名》:“矟,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通俗文》:“矛長丈八謂之槊。”簡單而言,槊就是發展自漢末的重型騎矛。它是重裝騎兵的常備兵器,發展自一般騎兵矛。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漢代以後的魏晉時期,出現了實用型馬镫。最早的馬镫文物,出土于遼甯,估計年代為公元3世紀中旬或4世紀初。馬镫可以讓騎手雙腳提供穩定有力的支撐,使騎手能更有力、更靈活地施展馬上兵器,尤其可以讓騎手在高速沖擊敵人時,不用擔心被擊中敵人的力量反震自己。在還未發明馬镫的時候,騎兵隻能靠上肢的力量揮動、刺出兵器,而在沖刺時也不能借助馬匹的沖力。而馬镫的出現,正好為重型騎兵兵器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根據典籍記載,對于槊的長度有所定制,騎兵所用的丈八長矛才稱為槊。若按照《釋名》一書成書時代的長度計算,一丈八即等如今日的498.6厘米。槊的造型較為簡潔,它基本是由槊柄及槊首組成,槊首長達50-84厘米,外形活像一柄長劍般。有時在刃的根部,會加上留情結,防止沖鋒時刺穿敵人,無法拔除。

略長的鐵刃可以提高兩刃的殺傷力,而且能增加刺擊的動能。而且由于馬槊多用于重騎兵沖擊,是以對槊柄的強度很高,故多特選優質木材。加上對手同樣人馬皆披重甲,是以對槊首的材質形狀亦有一定要求。除了選用更好的鋼材,槊刃做得狹長修直,後期更出現多棱的破甲椎形矛頭。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三年打造、價值不菲隋唐使槊猛将如雲

南朝梁簡文帝作《馬槊譜序》:“馬槊為用, 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槊稱得上“藝”,不單指其使用方法,更在于其制作方法。槊杆不像步矛般以木杆制成,而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中間工序繁複,曆時長達三年,并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是以造價高得驚人。是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領的标志,或是隻有身價不菲的重騎兵才能承擔。但一柄制造成功的槊,集輕、韌、結實于一身, 武将可直接借馬力沖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甚至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槊是以跟西方重型騎槍不同,并不會因沖刺而斷裂,不是一次性的兵器。

敦煌莫高窟儲存了一幅南北時期的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畫中便描繪了西魏時期甲騎的戰鬥場面。畫中的甲騎分執馬槊的中段和尾端,在沖擊過程中斜向下紮刺,表現了南北朝重騎兵使用馬槊沖擊步兵的技法。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随着東漢末年出現的馬甲具裝日漸普及,厚重的馬铠給騎兵的坐騎提供良好的防護,遠距離兵器(如弓弩)對騎兵的威脅大減,迫使步兵舍棄其他遠距離兵器,轉以長矛陣列與之對抗。由于這一時期的馬槊地位超然,更令步兵用長矛常常被反過來稱為“步槊”。

在隋末唐初馬槊稱雄的時代,湧現出大量使槊的高手猛将,當中卻不得不提隋末唐初的名将——尉遲恭。傳說尉遲恭不但使得一手好槊,更擅長避開敵人的馬槊,甚至奪槊還刺。有傳他曾與同為馬槊高手的唐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比試,卻輕易取勝,更數度奪下李元吉手中的馬槊。根據史書記載,其他名将如程咬金、秦瓊、單雄信等都是一等一的使槊高手。

曹操橫槊賦詩,趙雲奪槊為功,沒落的“槊”到底是什麼東西?

及至宋朝卻步入沒落

可是威風一時的槊在宋朝左右便慢慢步向衰落。一來因為宋朝失去産馬的産地,難以編成強大的騎兵部隊,槊這種強大的騎士武器,失去使用者。二來馬槊制作成本高昂,不宜作為制式兵器,難以滿足“以步制騎”、步兵為主力的兵器需求。三來重裝騎兵欠缺速度,容易被陣式矛兵攻略,騎兵種類轉向輕裝,重型兵器是以無用武之地,馬槊也從此走向沒落。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