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走與寫作讓我心曠意遠

作者/劉大偉

這一年創作數量有所減少,評論文章略多于詩歌作品,品質有所提升。一直堅信品質是作品的生命力,也是創作自信的源泉,為此我仍在努力。

詩歌寫作還在持續,主要寫蘭大生活見聞,以及關于故鄉和遠方的零碎印記。《詩刊》“E首詩”選發的短詩被評論家認為“人與物都在人性的境域之内完成了溫暖的認知”。《綠風》和《山東文學》用較多版面頭題刊發拙作,可以看作是編者對拙作的認可。今年行走“海北—海西—海南”大環線,沿途所寫多屬生态範疇,恰逢《延河》征集“生态詩”,投稿順利選發,信心得以增長。《青海湖》《雪蓮》和《彩虹》幾乎每年都會刊發拙作,還做過推薦。今年《雪蓮》在做推薦時,特邀肖黛先生做評,令我感動而又惶恐。

于我而言,詩歌寫作是自覺行為,稱不上專業,但它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不讀不寫,自會覺得虛空。“自覺”而外,也有一些“命題式”評論寫作。“文學教師”的角色無意間為我提供了做評論的可能性,加之師友的鼓勵與認可,這些年也寫了一些評論文字。翻閱微信記錄,今年在《詩刊》發表了近萬字的《西部詩的“自然性”與“超驗性”》,在國家級詩歌刊物發表評論實屬首次,這篇評論拓寬了我的博士論文選題的最初設想。《綠風》刊發了《燃燈者的足迹與背影》,為河湟“地之子”楊廷成先生詩歌寫評,實有“回鄉”的踏實與溫暖感……另外,今年完成了《獨語者的诘問與抒情》《海水與火焰》《人與自然的再悟和再識》《硯上光陰與筆墨山河》《自然與心靈的樂章》和《成長、生活與命運的變奏》等評論文章,發表于《青海湖》《雪蓮》《青海日報》等刊物,分别對郭守先、劉新才、古嶽、尹世祖、王麗一、馬玉珍等作家作品做了評論。

剛剛召開的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倡導具有開放、創新和正大氣象的文藝作品,無論寫詩做評,我還得繼續沉澱,增強“四力”,努力向“有難度”和“有深度”的創作邁進。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用戶端 聲明:以上内容除注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