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青海大草原(石版)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藏女(之二)(石版)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高原牧場(之二)(石版)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巴顔喀拉山牧羊女(銅版)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尕娃(石版)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青年強巴(水彩)

□郝 斌

導讀:2021年12月2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中央美術學院、青海省文聯聯合主辦的“高原的召喚·38年青海寫生——吳長江版畫和素描作品展”在青海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展出了吳長江先生親自遴選的38年來在青海寫生的部分優秀作品116幅。從1983年第一次到青海寫生迄今,吳長江幾乎每年都堅持遠赴青藏高原寫生創作,從早年令他飲譽全國的石版畫,到後來強調“現場創作”的藏族人物素描作品,他堅守初心、持之以恒地開展藏族人物題材創作,取得了傑出藝術成就。他用藝術創作诠釋了青海的美學高度,為向國内外宣傳大美青海形象、提升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

人物簡介:吳長江,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等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郝斌:從您1983年第一次到青海寫生迄今,您38年初心不改、始終如一,以青海牧區為自己的生活基地一次次遠行踏訪而去,一次次滿載收獲而歸,形成了豐厚的藝術積累,展現出深沉的藝術追求。您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堅持畫青海牧區呢?

吳長江: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美術發展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名家名作多出自民族題材創作。自20世紀三十四年代以來尤其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主題一直是美術家一個重要的原礦,一代代美術家包括很多有影響的美術家的代表作品也都是在高原産生。如:董希文先生畫西藏,成就了一生的藝術高峰;朱乃正先生畫出了《青海長雲》等一批經典作品,等等。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融合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生命活力,青海牧區的大山大水尤其是純樸強健的在藏族牧民形象持續地吸引着我。今年距離我第一次到青海寫生已有38年了,幾十年來我幾乎每年都要到青海牧區實地寫生、畫畫,總計已來過青海牧區三十多次。今年年初我就來到青海格爾木寫生;今年5月我們從格爾木出發,驅車途經可可西裡到達長江源頭沱沱河,再深入西藏,驅車800多公裡;在這次展覽開幕活動後,我即啟程再赴格爾木寫生,每次去都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新的收獲。有的畫家朋友認為沒有必要一直去,但我覺得創作就應該有更深的體會。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在現場完成的東西、在現場感受到的深度是在畫室裡不能比拟的。

郝斌:您38年以來幾乎不間斷地來青海牧區寫生、創作,這38年來青海牧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您的作品可謂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在曆史巨變中,您如何把握繪畫的藝術追求?

吳長江:這幾十年來,青海的發展變化十分驚人,交通更便利,高原人的生活、服飾也改變了,高原還成了熱門的旅遊目的地。過去我們去牧區畫牧民可能會帶着對貧窮地區的偏見等,而現在已經極大改變了。今天的青海牧區仍有很多東西值得美術家去發掘,如高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文化、藝術、服飾、建築、生活方式等都是非常好的創作題材,都展現了高原人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作為美術家,我們帶着一種敬畏的心情去學習、去感受,不僅讓藝術創作有的放矢,也通過藝術讓社會大衆感受到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無限魅力。

1983年第一次來青海時我29歲,今年我已67歲了。對于我來說,繪畫最重要的是表現人,表現人的情感、人的精神,這就是好的藝術。我尤其喜愛畫青藏高原的牧人形象,表現其質樸、強悍、英武等精神特質。我覺得這裡面有一種力量,這正是藝術最寶貴的東西。很多時候,當理想的表現對象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總有種想竭盡所能将其表現出來的感動和激情。這麼多年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從表象到内在的追求,從最初作為外來者表現青海的藏族牧民形象,到如今内化為就是在畫自己的兄弟,用盡可能豐富、靈動、耐看的作品反映高原牧民身上那種既與自然抗争又與其和諧相處的精神風貌。這38年也恰好經曆了中國的曆史巨變、青海的變革發展,繼而從繪畫的角度記錄了整個青海的發展、民族的團結進步。目前,隻要我還能走動,我就希望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盡可能地把這些東西留下來。

郝斌:展廳中展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您刻畫青藏高原的十餘幅石版畫作品,這部分作品展現出凝練簡潔的鮮明藝術風格,其中很多作品已成為中國當代版畫史中的經典之作。您當時是如何從畢業創作開始就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藝術風格?

吳長江:展覽中這批作品的創作最早源自我1982年完成的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大學畢業作品。這套畢業作品畫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當時正好下了一場大雪。雪後,我再看那裡的環境、人、牛、馬等都變化了,我試圖尋找一種單純而豐富的東西。實際上,單色的石版畫非常容易畫成照片,是以繪畫創作就要學會做減法,減很多東西,突出你想要突出的東西。這套作品是這樣做的。1983年我又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20世紀80年代,我的石版畫作品都是根據這兩個地區的寫生素材創作完成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現場寫生的作品多了,畫得也更加深入了。這不僅指畫法,還包括我的生活閱曆、對人生的看法等,要深厚的而不是表面的東西。後來我創作了大量水彩和素描現場寫生作品。我的版畫創作經驗也對這些現場寫生畫法産生了影響。

郝斌:“現場創作”是您在寫生探索中逐漸摸索獨創的一種藝術創作方式,這一創作方法後來被您廣泛運用,如本次展覽展出的大量素描作品。您為何采取這一獨特的創作方法?

吳長江:1978年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大學,二年級下鄉創作課由宋源文老師帶着我們去甘南寫生,這是我第一次去青藏高原。1983年我第一次到青海玉樹寫生,就是黃河沿岸的遊牧高原地區。下去就是畫速寫、畫寫生,跟版畫創作是不一樣的。在碌曲縣尕海鄉,感到很震撼,從來沒有見過那樣的人物形象,牧區的人高大強壯得像座山一樣。寫生時也不能按照課堂的辦法去畫,因為牧民可能隻坐一二十分鐘就走了,是以隻能抓重點,學會做減法,減掉很多東西來突出你想要的,否則很難在現場完成成型的作品。現場速寫的辦法也是我自己在寫生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首先用速寫的方式把頭、身體的動态等人物形象整體固定了,再參考他們的服飾、皮膚的色彩等豐富畫面細節。總之,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以確定現場創作畫面的完整性。這一創作方法有很強的挑戰性,也是我對自己的考驗和挑戰。因為高原高寒而缺氧,現場作畫的難度非常大。這麼做是希望能夠盡可能地把畫家現場的情感、感動比較充分地表達出來。我後來畫的這些水彩畫,實際上就主要采用這種獨特的繪畫方式,它既不完全是色彩,也不完全是素描,實際上是一種結合。我就希望追求那種特别厚重的、具有内涵力量的感覺,希望畫那些真正傳統的、樸實的牧民形象。

郝斌:在展出作品中,我們發現,1998年完成《巴顔喀拉雪山牧人》後,您很長時間沒有做版畫,主要畫素描和水彩畫,而在您退休後最近幾年又開始做版畫了。這展現了您怎樣的藝術思考?

吳長江:我為什麼長期畫水彩畫呢?這也是跟水彩畫的特性有關。我的這些水彩畫寫生作品是色彩與素描的結合,因為在高原,現場寫生時間非常寶貴,水彩幹得快,幹了之後可以接着畫,十分便捷。近年來我又開始做銅版畫,實際上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銅版沒刻完可以放一段時間再接着刻,而石版受季節、氣候、溫度、濕度等影響很大,就不能放太久。做石版的話,隻能到石版工作室去工作很長時間。然而我覺得,我現在最重要的是趁目前還能走動,多到牧區現場去搜集素材、寫生創作。通過反複持續地跑高原,我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思考上、藝術表達上都在變。我現在的想法是,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創作方式,怎麼表達得有意思就采取什麼創作方式。這些年來,我努力讓自己保持一種進取的狀态,每年要有所積累,能夠有一些有分量的東西出來。然後在适當的時候,也開始嘗試再做一些版畫的創作,算是做一個總結吧。

郝斌:38年來,您幾乎無間斷地堅持奔赴青海牧區寫生,這一“寫生行為”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并将您的創作提升到“行為創作”的新境界。對于這一視角,您怎麼看?

吳長江:對我來說,畫藏族同胞既是對他們的描繪,也是自我的投射和參與。更多時候,畫他們就是畫我自己。這使我的創作超越了擷取現場鮮活感的範疇,進而将自己的身體、生活、生命與高原熱土緊緊地捆綁聯系在一起,并成為“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從最初赴牧區收集素材、感受高原,到今天大幅的現場創作,我更願意看作是一種屬于自己的“創作行為”或“行為創作”。是以,“時間”“身體”“生命”成為我藝術創作中的核心概念,我追求将寫生的“形式”“行為”融入我的創作。我畫藏族在這幾十年的發展程序,研究這一地區的人文曆史、宗教文化、民風民俗,從共性上把握藏族人民的文化内涵。我想做一種積累,不但是素材的積累,更是心得的積累。我努力把我對高原的情有獨鐘、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人生的執著理想融入我的作品中,對于我來說:寫生即創作,寫生即人生。

郝斌:近年來,美術界又開始重提寫生,強調“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您認為寫生之于當代美術創作的意義是什麼?又如何通過寫生創作出好的作品呢?

吳長江:我覺得好的美術創作,應該是發自内心的感動,這是最基礎的;然後再注重藝術表達的獨特方式。目前美術創作過于重視“圖像”和“制作”,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畫的好看,但是給您印象深刻的東西少。是以要重視寫生,如果你想要保持藝術表達上生動鮮活的東西,那麼你就必須親自去體驗,還要不斷地去。這不是技術熟練層面的問題,重要的是能夠不斷地畫出心靈層面的新的感動,你的畫才有價值。是以到藝術現場去寫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寫生,實作心靈的互動。以前有不少人畫青藏高原題材是因為覺得比較“奪人眼球”,而我是從内心喜歡青藏高原。繪畫就是發自内心的,沒有心,繪畫就沒有魂。現在我去青藏高原寫生,最起碼要20天起,就希望去純牧區,去最遠的地方,就住在牧民家裡,體驗他們的生活。因為畫畫有一個逐漸熟悉和尋找感覺的過程。比如我畫這幾十張尺幅比較大的水彩人物作品,一般都是一個人物畫一天,直接在現場創作完成。這種創作方式也是跟高原高寒的特殊生活節奏是相關聯的。在高原,一般11時縣裡、鎮上的人們才開始出來活動,到16時、17時,人們都陸續回家了。如果這時候還沒畫完,就出現了“未完成”的部分。

郝斌:您對青海的美術家尤其是青年美術家有什麼期望?

吳長江:非常感謝青海省美術館的邀請,讓我有機會總結38年來持續到青海的寫生、旅行,并感恩幫助過我的青海的朋友,讓我感受到一種濃烈的感情。這些情感也都留在了我的作品中,留在了我的記憶中。38年來,青海對于我的藝術成長至關重要,可謂是我的精神故鄉。對于青海的美術家尤其青年美術家,我的一點個人創作體會是,首先,要大量地畫、持續地畫,不斷地提升藝術技巧和創作水準,有時候好的作品也是靠創作的量的積累推出來的;其次,希望大家可以做點專題性的創作研究,如專門研究畫手、畫頭等,要重視細節,有時候我們過多強調風格而忽視了細節,有時候決定藝術創作成敗的關鍵因素就在于那細節的一絲一毫之間,進而使我們的創作始終保持既深入又生動。以前與廣大青海美術家尤其是青年美術家交流不多,希望今後努力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探讨、互相學習,共同為推進青海省美術事業發展、推進青藏高原主題創作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置身高原現場 發掘純樸力量——訪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吳長江

《青海日報》(2021年12月31日 第7版:社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