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欄|解秘秦腔——走近秦腔

戲劇,是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一個重要的藝術門類。它融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表現手段,把故事化的沖突沖突,集中展現于舞台上,讓觀衆得到強烈的藝術感受。

而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傳統戲曲有360多種。中國傳統戲曲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戲劇。而在中國戲曲界有一個共識,認為昆山腔是中國戲曲的鼻祖。

這是因為14世紀中葉,有一個叫顧堅的人,把自唐代以來形成并流行于江蘇東南部昆山一帶的南曲加以整理,同時吸納了北方雜劇的主要特征,創立了一個新的曲牌體音樂結構戲劇表演形式——昆山腔,也叫昆曲。昆曲流傳到江南大部分地區,後至北京等地,其表演形态對全國各地方戲曲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樣闆的作用。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把昆曲作為中國戲曲的鼻祖,似乎已經成為戲曲界的定論。

然而這個結論并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資料表明,中國戲曲經曆了半坡原始歌舞,黃帝制律,西周制樂,秦漢樂舞、百戲,隋唐百戲、梨園戲,宋元曲子、雜劇,明清戲曲,現代戲劇等發展過程。昆曲是将曲子和雜劇等特點結合起來,形成戲曲的最後階段。但這僅僅隻是戲曲形成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從半坡原始歌舞到隋唐百戲、梨園戲,長達六千多年時間裡,早期戲曲多是以陝西為中心。

宋元時期雖然分為南曲雜劇和北曲雜劇兩大闆塊,但陝西仍是北曲雜劇的代表。而且不管南曲還是北曲,均起源于隋唐時代,并由宮廷梨園戲流落民間而形成,其源頭仍在陝西。如果從戲曲形成的全過程來研究,中國戲曲的源頭就不再是昆曲,而是秦腔。

秦腔的曆史經曆了周秦以前的秦風、秦漢到宋元時期的秦聲、元明開始的秦腔三個階段。秦腔的前兩個階段與中國戲曲主流相吻合,是中國戲曲産生、發展、進步的主導者。隻是第三個階段,才從全國戲曲的中心地位,變成了地區的中心。

秦腔又稱秦聲、亂彈,主要流行于陝西、甘肅、青海、甯夏、新疆、山西等廣大地區。

由于秦腔的音樂和表演均以擊打棗木梆子為節奏,是以秦腔過去曾被稱作“梆子腔”,或依據梆子敲打産生的聲音而稱其“桄桄子”。秦腔和昆曲在互相借鑒滲透中,雖然都有彼此的影子,但是兩者的演唱和表演仍有很大差別。和昆曲的假嗓音和曼聲細語相比,秦腔的真嗓音,保持了古代戲曲原始高亢、粗犷激昂等特點。

2006年,秦腔與昆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秦腔被認為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對全國各地方戲曲,産生了深遠和深刻的影響。

戲劇家齊如山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國人想研究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國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并強調:“若想考察以前的戲曲法則,當應追本求源,由西安秦腔入手。”劇作家田漢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說:“秦腔不僅是陝西一千萬人的劇種,也是全國六億人的劇種。平劇很多劇目是秦腔的,許多表演方面都受秦腔的影響。”平劇表演家梅蘭芳進一步說明:“平劇跟秦腔有密切的關系,主要曲調受秦腔影響很大。此外,劇本、表演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平劇表演家程硯秋更加肯定地說:“中國戲劇,來源當然起于西北。”

顯然,秦腔并不是一般的地方性戲劇,它有很多未知的内容,需要人們進一步了解。

【請關注我們】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