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栏|解秘秦腔——走近秦腔

戏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它融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等组合表现手段,把故事化的矛盾冲突,集中展现于舞台上,让观众得到强烈的艺术感受。

而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传统戏曲有360多种。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戏剧。而在中国戏曲界有一个共识,认为昆山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

这是因为14世纪中叶,有一个叫顾坚的人,把自唐代以来形成并流行于江苏东南部昆山一带的南曲加以整理,同时吸纳了北方杂剧的主要特征,创立了一个新的曲牌体音乐结构戏剧表演形式——昆山腔,也叫昆曲。昆曲流传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后至北京等地,其表演形态对全国各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样板的作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似乎已经成为戏曲界的定论。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资料表明,中国戏曲经历了半坡原始歌舞,黄帝制律,西周制乐,秦汉乐舞、百戏,隋唐百戏、梨园戏,宋元曲子、杂剧,明清戏曲,现代戏剧等发展过程。昆曲是将曲子和杂剧等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戏曲的最后阶段。但这仅仅只是戏曲形成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从半坡原始歌舞到隋唐百戏、梨园戏,长达六千多年时间里,早期戏曲多是以陕西为中心。

宋元时期虽然分为南曲杂剧和北曲杂剧两大板块,但陕西仍是北曲杂剧的代表。而且不管南曲还是北曲,均起源于隋唐时代,并由宫廷梨园戏流落民间而形成,其源头仍在陕西。如果从戏曲形成的全过程来研究,中国戏曲的源头就不再是昆曲,而是秦腔。

秦腔的历史经历了周秦以前的秦风、秦汉到宋元时期的秦声、元明开始的秦腔三个阶段。秦腔的前两个阶段与中国戏曲主流相吻合,是中国戏曲产生、发展、进步的主导者。只是第三个阶段,才从全国戏曲的中心地位,变成了地区的中心。

秦腔又称秦声、乱弹,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等广大地区。

由于秦腔的音乐和表演均以击打枣木梆子为节奏,所以秦腔过去曾被称作“梆子腔”,或依据梆子敲打产生的声音而称其“桄桄子”。秦腔和昆曲在相互借鉴渗透中,虽然都有彼此的影子,但是两者的演唱和表演仍有很大区别。和昆曲的假嗓音和曼声细语相比,秦腔的真嗓音,保持了古代戏曲原始高亢、粗犷激昂等特点。

2006年,秦腔与昆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被认为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对全国各地方戏曲,产生了深远和深刻的影响。

戏剧家齐如山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国人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并强调:“若想考察以前的戏曲法则,当应追本求源,由西安秦腔入手。”剧作家田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说:“秦腔不仅是陕西一千万人的剧种,也是全国六亿人的剧种。京剧很多剧目是秦腔的,许多表演方面都受秦腔的影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进一步说明:“京剧跟秦腔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曲调受秦腔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京剧表演家程砚秋更加肯定地说:“中国戏剧,来源当然起于西北。”

显然,秦腔并不是一般的地方性戏剧,它有很多未知的内容,需要人们进一步了解。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