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廖沫沙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行軍大戰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隻要打仗就會有人流血犧牲,而且還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大的金錢。戰争是一個全民皆備的事情,英勇的戰士在前沖鋒,後方的老百姓為前線的戰士們,輸送糧草和物資。而且自古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這也由此看出糧草的重要性。

在近代,我國爆發了抗日戰争,由于我軍的資源有限,是以戰士們往往都吃不飽飯。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如果戰士們吃不飽飯,那麼仗是很難打下去的。而且我們的八路軍一心為民,是絕對不會拿人民群衆的一針一線,而老百姓也會經常主動送糧食給他們,但是由于軍隊人數衆多,這樣的做法也屬于杯水車薪。那麼我們的戰士沒有糧食吃了怎麼辦呢?
自古以來,各個王朝都會興建糧倉,用來囤積糧食。因為以前的農業技術并不發達,農民種植出來的糧食産量也是非常低的,為了以備不時之需,自明朝的朱元璋開始,就大興軍屯。讓士兵在戰時打戰,閑暇的時候,就去耕地,希望做到軍隊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這個方法還真的奏效了,朱元璋非常高興,還說到:“吾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是朱元璋的這個辦法,在抗戰時期是無法産生效果的,因為當時的世道還是非常混亂的,沒有固定的政府,戰士們也沒有固定的地方進行耕種。是以這個辦法自然是行不通的。是以,我們的軍隊就會去找一些,相對富裕的家庭姚。但就算是富裕人家,咱們也不可以白拿他們的東西,還是要有所規矩的。是以,八路軍之中有規定,隻要是拿了别人的糧食,就要寫下一張欠條,等到國家富裕了,糧食充足了,就可以拿着欠條去找國家讨要。
在14年的抗戰期間,由于我軍的人數衆多,是以八路軍打下了很多的欠條。而也有很多的老百姓,由于對八路軍的信任,都會紛紛拿出糧食借給八路軍。而我國在建國之後,就開始了“還錢”的行動,隻要是拿着欠條來的人,都可以找政府要回當初借給八路軍的東西,不論是糧食、錢财、還是衣物。而我國也是說話算數,有債必還,是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也是非常愛戴八路軍的。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位叫做郭建英的山西老人,拿着一張欠條找到了當地的政府,希望國家能夠還錢。原來老人的家裡,在抗戰時期還是比較富裕的,看到八路軍遇到了困難,就大方的拿出了1100萬法币,來支援八路軍。但是在抗戰結束了之後,老人家裡漸漸衰敗,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無奈之下,隻能找出這張欠條去找政府。
而當地政府也對此事非常地重視,立刻就問了老人的父親是誰。之後,在經過長時間的反複調查之後,最終一次性還給了郭建英老人8萬元人民币。
可能有人會覺得1100萬才換回了8萬元,這個差距有點大。其實不然,在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發行了大量的錢币,導緻了通貨膨脹,法币迅速貶值,往往出去吃頓飯就要花個幾萬塊。而在20世紀80年代,8萬元絕對算得上是一筆巨款了,要知道當時的萬元戶全國就沒有幾個人,當時我國人民的月收入才十幾塊錢,是以這8萬元,确實和那1100萬法币是旗鼓相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