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提起魯迅這個名字,用如雷貫耳來形容毫不為過。魯迅先生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改變了一代人的思想,被贊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墓前雕像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出生于清末紹興的官宦世家,年少時有過一段闊綽富裕的生活,後來家境衰落,他的生活水準也一落千丈。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陸遜進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後來以留學生的身份求學于日本,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術。因有感于國人的麻木不仁,他感慨“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遂毅然放棄醫學,轉而投身文壇,希望用文字喚醒中國人麻木的意識。
▲魯迅先生油畫像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魯迅回國,與母親標明的妻子朱安成親。不過思想激進的魯迅對這位舊社會意識濃烈的妻子并不認同,兩人關系平淡,直至魯迅去世也沒有生育後代。魯迅真正的夫妻是許廣平,她曾是魯迅的學生與助教,後來建立情侶關系。盡管他們之間的感情一度不為社會所接受,但他們并不為世俗思想所動搖,經曆一番波折之後,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
▲魯迅寓所舊址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魯迅再次回國,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擔任老師。三年後,魯迅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請,來到中華民國教育部工作,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等職務。魯迅本以為可以徹底改變中國人的思想現狀,結果卻在北洋政府的官僚體系之中處處碰壁,魯迅于是對當時的政府與社會改革徹底失望。後來,魯迅因反對“三一八慘案”,支援學生運動而受到北洋政府的追捕,多方輾轉之後來到上海成為自由作家,繼續進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于上海去世,享年55歲。
▲魯迅夫婦與愛子周海嬰舊照
魯迅與許廣平有一個獨子,名為周海嬰,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生于上海。周海嬰自幼聰明伶俐,長大後對科研産生了濃厚興趣。1952年,周海嬰進入北京大學實體系學習無線電專業,畢生緻力于無線電科學研究,他是中國著名的無線電學專家,對中國無線電通信、傳媒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60年,周海嬰來到廣電總局工作,後來擔任副部級幹部,同時還是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11年4月7日,周海嬰在北京逝世。
▲周海嬰與兒子周令飛
周海嬰育有三子一女,為周令飛、周亦斐、周令一和周甯,其中以長孫周令飛最為出名。周令飛于1953年在北京出生,外貌酷似祖父,同時也繼承了魯迅對文學的熱愛,後來成為了著名攝影師與文化策劃者,他與妻子于1982年結婚,婚後定居台灣,1999年才傳回大陸工作。如今,周令飛仍從事與魯迅文學研究與傳播的工作。
▲許紹雄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香港著名演員許紹雄竟然是魯迅的侄孫——魯迅妻子許廣平乃是許紹雄的姑婆。許紹雄在許多電影中都有着精彩表現,至今仍在活躍在影視圈中。許紹雄的家族背景也十分驚人,其太公許應骙是清政府朝中一品要員,被慈禧太後認作幹兒子,叔公許崇志作為粵軍總司令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一生是傳奇性的一生,而他的後人也大都頗有成就,續寫着魯迅的傳奇。
參考資料:
《魯迅家族》《魯迅家庭大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