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姜子牙23世孫。

呂不韋早年經商于陽翟,發現“奇貨可居”的秦國質子異人後,積極扶植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遂被拜為相國。

秦莊襄王去世後,又迎立太子嬴政即位,以“仲父”的身份指揮秦軍四處出擊,為秦始皇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後來,呂不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鸩自盡。

關于呂不韋的故事,讀者朋友們大多也很熟悉了,那麼,筆者問一句,該如何評價呂不韋呢?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有一句成語叫做蓋棺定論,也就是說,對一個人的是非對錯,往往隻有等這個人去世以後,才能比較客觀地評論,否則,就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可是,這個蓋棺定論的成語,對呂不韋卻不怎麼适用,因為,在呂不韋死後,曆史上的人們對他的評價一直有着很大的分歧。

從漢代至清末,人們對呂不韋大多是采取了不屑一顧的态度。

有人罵他是“小人”;有人說他是“亂民”;有人甚至還把呂不韋與梁上君子挂了起來。

明初的大儒方孝孺還具體列出了呂不韋的三大過錯:“以大賈乘勢市奇貨;緻富貴而行不謹;其功業無足道者。”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清代的徐時棟(1814年-1873年,藏書家)更是以“蜂毒”來比喻呂不韋。

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根據自己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呂不韋是“在中國曆史上應該是一位有數的大政治家”。

改革開放以來,以任繼愈(1916-2009年)為代表的一批曆史學者,把呂不韋界定為秦漢時期的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

這樣,呂不韋不再是曆史上的一位商人、投機家,而是我國曆史上能夠在政界、商界、思想界同時為後人所銘記的一位佼佼者。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古代人把“立德、立功、立言”視為人生的三不朽。立德,呂不韋似乎沒有做到,但是在立功、立言方面,呂不韋完全的做到了。

呂不韋以一個普通的商人,用自己的财富兩立秦國的君主,并在任秦國相國十多年的時間裡,接過秦人前輩的接力棒,繼續大規模地開疆擴土,在統一天下的大業上一路凱歌前行,為秦始皇滅六國,成就帝業奠定了最後的基礎,此功不可謂不大!

呂不韋還為秦國在統一天下後治理國家做準備,他一部力作《呂氏春秋》問世,奠定了他在我國思想史的地位。

《呂氏春秋》代表着呂不韋的治國方略和文化政策:以變法與法制為核心,将法家的法治與耕戰、儒家的禮制與仁政、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權術、墨家的義治與節儉以及陰陽家的時政、名家的正名等等,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相當完備的适應“大一統”所需要的政治理論體系,在有利于君主政治的前提下,不尊奉一家一派,力圖超越諸子、融通百家,包納一切的思路、方略、治術。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假如秦始皇不因人而廢言,而是借鑒《呂氏春秋》中的合理内容,他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絕不會短命而亡。

郭沫若先生也曾說過:“假如沿着呂不韋的路線走下去,秦國依然是統一中國的,而且統一了之後斷不會僅僅十五年便迅速地徹底崩潰。”

呂不韋能力強、手段高、智慧多、膽略大。他因錢财、女人而成事,最終也因錢财、女人而亡命,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呂不韋作為一個商人,他是成功的,作為一個政治家,卻是不成熟的,因為,他始終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他隻是秦國政權中的一個配角,他姓呂,而不姓嬴,在秦國政局中,主角是日益成熟起來的少年嬴政,相權再厲害,終究大不過王權。

該如何評價呂不韋?無法蓋棺定論的一位商人

也許,司馬遷先生在《史記·呂不韋列傳》的結語中說“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司馬遷老先生把呂不韋的人生境界定格在:是一個“聞者”,而不是一個“達者”,看來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補充一下,孔子對“聞”、“達”的見解,在《論語·顔淵第十二》一節中,全文如下: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孔子認為:“達者”就是品質正直,按道義辦事,善于觀察别人,懂得謙讓,這種人在朝廷和家裡都會通達;“聞者”就是表面上好像很仁德,行動上卻是另外一回事,而自己卻以仁者自居,這種人在朝廷和家裡都有一定的名聲。“聞者”與“達者”相比,已經是低了一個境界。

本文參考自:《霸道·大秦王朝頂級君臣的另類解讀》、《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