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智通财經APP獲悉,12月29日,廣州市發改委印發《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建構換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到2025年換電站達到400個。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為消費者在自有或租賃車位上建立固定充電樁。鼓勵私人充電樁加入“羊城充”等公共服務網絡。“十四五”時期,建立居住社群落實100%固定車位建設充電樁或預留充電樁建設安裝條件。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支援具備條件的區域和市場主體開展加氫站示範建設,鼓勵利用現有的加油站、加氣站改建或擴建加氫設施,積極探索混合建站發展模式,開展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到2025年,加氫站數量超過50個,車用氫氣終端銷售價格低于35元/公斤。

全文如下: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有關機關:

《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經分管市上司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年12月27 日

附件:

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

“十四五”規劃

前 言

汽車産業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産業。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資訊通信等領域有關技術加速融合,“車能融合”“車路協同”“車網互聯”聚合賦能,推動汽車從一個“硬體為主”的單純交通工具向“軟硬兼備”的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汽車産業生态和競争格局正加劇重構,全面智能化與新能源互相融合發展的時代加速到來,汽車工業正式進入“資料決定體驗、軟體定義汽車”的新時代,智能化、電動化成為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智能汽車是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漸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又稱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是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從更長遠來看,基于電動化的智能化汽車必将成為主流。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着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出台《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确提出建設智能汽車強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将深度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更新和産業發展路徑,對汽車産業在新時代的低碳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迫切要求優化汽車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

汽車産業作為廣州第一大支柱産業,發展基礎紮實,産業體系完善,品牌品質逐漸提升,發展路徑從全盤引進到模仿探索,從合資合作到自主創新,正從“跟跑者”、“并行者”向“領跑者”階段奮力挺進,形成了以整車制造為核心、零部件企業聚集、智能創新企業彙聚的汽車創新産業體系。“十四五”時期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廣州汽車産業由大變強、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突破期,必須搶抓機遇、加強謀劃、統籌兼顧、精準發力,以時不我待、隻争朝夕的精神,奮力開啟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為深入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産業叢集行動計劃(2021-2025年)》和《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等檔案精神,進一步推動廣州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打造萬億級汽車産業叢集,建設“智車之城”,助力實作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期間,廣州汽車産業蓬勃發展,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示範應用穩步推進,汽車産業生态環境持續優化。展望“十四五”,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的國内外環境日益複雜,汽車産業面臨新一輪的轉型更新,為廣州汽車産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基礎

産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廣州是全國最重要的汽車生産基地之一、是國家外貿轉型更新基地(汽車及零部件)、是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已形成以整車制造為核心、零部件企業聚集、初創型企業不斷孕育而生的完整産業鍊。目前,廣州擁有11家整車制造企業,集聚了1200多家汽車零部件生産和貿易企業。2020年,全市汽車産量達到295萬輛,同比增長1.4%,較2015年增長33.6%,占全國産量的比重提高至11.7%,已連續兩年保持全國汽車産量第一;實作産值5860億元,同比增長3.8%,較2015年增長55.2%,占全市工業總産值29.4%;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達7.98萬輛,同比增長17.3%;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3萬輛,占新車銷售比重(滲透率)為11.41%,顯著高于全國(5.4%)、全省(7.7%)平均水準。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圖1 廣州市“十三五”期間汽車産量及全國占比情況

2.技術創新應用實作突破。廣州以一批國家級、省級汽車行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為重要載體,着力提升整車制造、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關鍵零部件和網聯應用等領域核心競争力,相關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020年,全市研發百強企業中前三位均為汽車制造業企業,專利授權量十強企業中汽車制造業企業占據4席。廣汽集團已自主研發并掌握動力電池、純電電驅、機電耦合、電控等新能源“三電”核心技術,開發了GEP 2.0全鋁純電專屬平台,自主研發的彈匣電池已在AION.Y等車型上搭載量産,與騰訊、華為合作釋出ADiGO(智駕互聯)生态系統處于業内領先地位。東風日産已具備新能源和智能化自主開發能力,完成了整車控制器、電池成組技術開發,導入了5G、智能語音互動等裝置,處于國内第一梯隊。小鵬汽車聚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技術,取得國内外核心專利超2000項,性能名額達到國際領先。鴻基創能建成年産30萬平方米高性能膜電極自動化生産線,與進口主流産品相比性能提升35%、成本下降50%。

3.産業生态環境優化完善。廣州不斷推進北、東、南三翼汽車産業叢集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建構了涵蓋上遊的“三電”系統、電子電器、感覺系統、決策系統、控制系統、定位系統、V2X通信系統及傳統汽車零部件,中遊的通信營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整車系統內建、整車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下遊的出行服務、物流服務、檢測認證、資料增值、金融銷售服務等應用服務的完整産業鍊。廣州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截至2020年底,公私樁合計近6萬個,接入“羊城充”平台超3萬個,建成5G基站4.8萬座,居全省首位。集聚工信部電子五所、中汽中心華南基地、威凱檢測、廣電計量等測試研發平台。成立廣州市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促進會、粵港澳大灣區自動駕駛産業聯盟等行業組織。成功舉辦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高峰論壇等會展活動。為減緩疫情對汽車消費的沖擊,2020年發放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綜合性補貼,惠及1.2萬人次。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圖2 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鍊全景圖

4.示範應用全面展開。廣州開創了國内第一個發放載客測試牌照、第一個認可其他地區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許可、第一個在中心城區主幹道開展道路測試等“十個第一”。截至2020年底,廣州共發放43張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測試裡程達34.13萬公裡,均居全國前列。加快自動泊車(AVP)等技術的研究,推動智慧停車場、黃埔百度車路協同項目建設,建設生物島等示範應用場景,全方面深入推進車、路、網、雲一體化。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2018年底已基本實作公交電動化,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近27萬輛,占全市汽車保有量的比重提升至9%,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準(1.75%)。其中,燃料電池汽車已投運58輛,示範效果良好。

5.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廣州集聚了一批具有較強競争力的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企業,培育了多個汽車行業獨角獸企業。廣汽集團2020年營業總收入3955億元,在《财富》世界500強排名躍升至第176位,旗下廣汽埃安聚焦純電專屬平台打造明星産品,銷量從2017年的5000輛增長至2020年的6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128.9%,跻身國内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廣汽傳祺聚焦細分市場打造明星車型,确立廣汽自主品牌的市場地位和品牌知名度。東風日産連續五年銷量破百萬,累計銷量超過1100萬輛,累計産值超1.3萬億元。小鵬汽車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市值近 5000 億元。小馬智行成為中國融資最多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累計獲得資金超10億美元。文遠知行擁有全球領先自動駕駛技術,估值超過30億美元。廣州最大的充電營運商廣州捷電通2020年充電電量達到1.49億度,營收達到1.33億元。

與此同時,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仍存在部分短闆和問題。一是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限。 “三電”系統、環境感覺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還需進一步提升,整車控制系統、線控轉向系統、智能座艙等關鍵部件仍是空白,線束插接件、傳感器、晶片等關鍵元器件主要依賴進口。二是産業鍊協調關聯有待提升。大中小企業間協同效應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本地零部件配套還不完善。整車汽車産品結構不協調,2020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占全國比重僅為5.84%,比全市汽車産量占全國比重低近6個百分點;商用車發展滞後,發展模式問題亟需解決。三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仍需加力。相比于國内其他先進城市,我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保有量仍有差距。同時,充換電和供氫加氫等配套服務設施尚不完善,2020年純電動汽車與充電樁之比約為3:1,充電樁整體使用率不高與區域分布不合理并存,多數充電樁營運企業處于虧損狀态。四是自主品牌核心競争力差距明顯。廣州汽車企業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影響力仍需加強,産品綜合競争力與國外産品仍有一定差距,國外銷售規模和占比較小,“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的任務艱巨。

(二)發展形勢

1.全球汽車産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全球汽車産業面臨多領域技術快速融合發展,智能化、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汽車産業發展依托資料、場景、生态的趨勢和特征更趨明顯,已進入區域化特征主導的全球競争新階段。國際資本競相進入自動駕駛研發領域,主要經濟體達成碳中和共識,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必将迎來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汽車産業鍊遭受嚴重沖擊,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特别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多條技術路線及“軟體定義汽車”等新模式新标準,需要巨量投入,既為各國選擇适合國情的技術路線提供了可能,也迫使各國為避免掉隊而多線推進,存在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風險。

2.我國汽車産業迎來轉型更新的重要視窗期。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六年位居全球第一,關鍵零部件産業規模、技術水準居于世界前列,有望跳出傳統燃油車“卡脖子”發展路徑、實作換道超車領跑;同時,在智能汽車技術研發、規則制定和示範應用等方面,我國與其他汽車強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我國疫情防控有力,市場率先複蘇,有力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我國汽車産業。與此同時,我國将取消外資在華乘用車制造股比限制以及投資企業數量限制,網際網路、消費電子等諸多業界外企業和大量資本争相湧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傳統燃油車全産業鍊企業亟待轉型等因素,對我國汽車産業發展形成了新的挑戰。

3.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産業叢集加速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的“整車生産+核心零部件”的汽車産業格局,廣州整車生産規模在全省占比超過90%,珠三角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1000多家,廣州占據500多家。借助于大灣區道路交通、車輛型号等規則标準有望深入銜接,為廣州大力拓展港澳汽車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珠江口東岸城市在“三電”技術、汽車電子、人工智能、作業系統、新能源等領域具有明顯産業、技術、人才優勢,對于廣州鞏固提升大灣區汽車産業龍頭地位,既是産業協同發展的機遇,也是産業潛在競争的挑戰。

總體而言,廣州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面臨形勢錯綜複雜,電動化程序提速與智能化示範應用形成了互相賦能的螺旋上升趨勢,充電與換電短期平行發展、長期态勢還不明晰,多重因素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導緻不穩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難度明顯增大,迫切要求保持戰略定力,加強頂層設計,樹立底線思維,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訓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緊抓推進“雙區”建設發展機遇,統籌發展與安全,以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為抓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發揮整車企業帶動作用,着力補齊核心零部件短闆,打造自主可控、高品質、高效益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産業鍊,形成萬億級汽車産業叢集,加快建設全球知名“智車之城”。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固本扶強。堅持把創新驅動擺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強基礎研究投入,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實驗室、行業組織等作用,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推動跨領域跨行業融合創新,鼓勵優勢企業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

——整車引領,軟硬協同。鞏固提升整車制造優勢,加快補齊零部件細分領域短闆,着力打造整車及零部件研發、生産、銷售、檢測、服務一體化發展體系。鞏固提升中國軟體名城優勢,适應引領“軟體定義汽車”趨勢,充分發揮軟體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賦能指派賦智作用,強化軟硬協同發展。

——低碳智能,融合應用。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進汽車與資訊通信、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加快汽車産業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智能化轉型,統籌推進配套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大力拓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應用場景和規模。

——開放合作,安全可控。推動形成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全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格局,積極融入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産業叢集。更好統籌利用國内外創新要素和市場資源,進一步提高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安全性和穩定性。

(三)發展目标

到2025年,廣州市建成國家級智能汽車産業化示範區、基于寬帶移動網際網路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應用示範區、國家5G車聯網先導區、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高地和汽車國際貿易中心(“三區一高地一中心”),支撐打造全球知名“智車之城”,引領全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

——産業規模躍上新台階。全市汽車産能突破500萬輛,産能使用率進一步提升,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産值力争達到1萬億元,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産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保有量提升至8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重超20%。汽車零部件及整車進出口規模穩步提升。

——自主創新實作新突破。加大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支援力度,力争攻克一批短闆和“卡脖子”技術。智能汽車(2級組合駕駛輔助及以上自動駕駛水準)新車占比達到80%。純電動乘用車百公裡電耗降至12.0千瓦時,推出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乘用車。

——品牌影響力實作新提升。以“智能+新能源”為方向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争力的汽車企業,進一步豐富中高端、多動力類型産品矩陣,培育1-2家國内市場占有率超過5%的企業,培育1-2家獨角獸汽車企業,實作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大幅提升及海外制造基地建設新突破。

——補鍊強鍊實作新成效。五大國際汽車零部件産業基地建設全面提速,吸引集聚若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企業,形成較完備的世界級汽車零部件産業供應體系,力争汽車電子零部件産業新增産值達千億元。

——推廣應用邁出新步伐。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及以上水準自動駕駛汽車陸續實作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建成800公裡智能化道路。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從“用得上”向“用得好”轉變,打造成為全國智慧充電基礎設施标杆城市。實作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商業示範營運。

——汽車後市場服務釋放新活力。建成一批汽車文化産業載體,汽車銷售服務滿意度大幅提升,探索形成汽車後市場服務的新模式和新路徑,數字增值服務規模大幅提升,在若幹個細分領域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

展望2035年,廣州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整車生産能力和零部件産業供應體系國際一流,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形成技術、産品、服務和應用示範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産業叢集高品質、綠色、低碳發展,有力支撐國家實作“雙碳”戰略目标。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三、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

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實施“揭榜挂帥”制度,鼓勵支援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依托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動力锂離子電池電解液及隔膜材料與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電動汽車整車技術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工程實驗室等重點研發平台,鼓勵組建跨行業新型研發機構,集中攻克一批短闆和“卡脖子”技術,着力鍛造一批長闆和“撒手锏”式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築牢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根基。

(一)提升整車內建技術

1.智能化內建技術。積極打造可以搭建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及以上水準的智能汽車技術架構,提升功能子產品內建、軟體疊代更新等軟硬體內建與應用服務能力。重點突破智能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平台、智能計算平台、線控底盤與線控系統、智能驅動、車載專用網絡、多源傳感資訊融合感覺等核心技術,提升整車算力水準,推動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內建水準大幅度提升,力争4級-高度自動駕駛內建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2.電動化內建技術。持續提升“三電”輕量化和內建技術能力,提升整車“三電”系統的綜合性能,重點突破燃料電池關鍵技術、新型高性能整車架構平台,力争突破底盤系統內建優化。大力推動電機與減速器內建、高壓系統內建、驅動總成內建等“多合一”內建,持續深化電機驅動控制、整車控制、車載充電機、高壓配電、DC/DC直流變換器、直流快充等部件的內建。

3.多能源管理及輕量化技術。重點開展高內建度電驅動、分布式電驅動、系統最優化設計與系統內建,動力耦合機構、電驅動橋、兩擋/多擋變速器、高速大速比減速器、混動等多能源管理技術、動力系統熱能利用和管理技術攻關;推動高強鋼、高性能特種鋼、高強度鋁合金、耐蝕鎂合金、碳纖維、特種橡膠、高性能工程塑膠等先進車用結構材料和先進聲學材料、低VOC環保内飾材料、高性能導熱材料等先進車用功能材料推廣應用,大力發展輕質合金高效率低成本變形工藝技術、車用複合材料內建化低成本成型工藝、其它低成本短流程低碳制造技術、鋼鐵/輕質合金/化工行業低碳流程再造等工藝技術。

(二)突破關鍵零部件技術

重點推動車控及車載作業系統、主動安全與自動駕駛軟體、環境感覺軟體和執行系統、智能車載平台、車聯網V2X技術等關鍵軟體技術、産品和平台的研發及應用。

1.車規級晶片技術。以應用拉動技術突破,搭建晶片供需資訊平台,暢通晶片供給體系,加強自主産品應用。加快突破車規級晶片的自主研發與制造,大力開展感覺晶片(CMOS感光晶片、ISP圖像處理晶片等)、控制晶片(MCU)、高性能計算晶片(AI晶片/GPU)、通信晶片(總線、無線電等)、存儲晶片(Flash等)、安全晶片、功率晶片(IGBT、SiC、電源晶片等)等關鍵晶片技術研發,推動車規級驅動、電源、通信、隔離、運放等晶片的封裝工藝、評測方法、認證、應用技術及接口配置、開發環境和軟體內建技術實作突破。

專欄1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強芯突破工程

1)加強車規級晶片設計。推進國外機構與廣州本地汽車制造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創新中心,搭建晶片供需資訊平台,鼓勵晶片産業鍊企業加大與本地內建電路設計、制造企業的合作,加大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投資和布局,跟蹤督促晶片産業發展重要事項的落實情況,将國外企業的先進微控制器、片上系統和軟體專業知識與廣州車企的研發能力相結合,支援開發下一代汽車電子平台。

2)加強車規級晶片制造。積極鼓勵粵芯半導體、芯粵能等本地晶片制造企業承接汽車晶片制造業務。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引進國内國際先進的晶片制造廠商,鼓勵本地企業加強與世界先進晶片制造企業合作在廣州設立生産基地。鼓勵本地車企向上遊汽車晶片業務延伸,以粵芯二期、三期項目為契機,積極引入産業鍊上、下遊企業。

3)完善汽車晶片封測、認證等配套服務。積極推動廣州晶片制造企業與汽車制造企業開展MCU、動力控制管理晶片、車身控制晶片、功能器件、ADAS晶片、汽車音視訊/資訊終端晶片等車規級晶片封裝測試、認證應用,提高相關配套服務能力,推動自主可控車規級晶片的規模化應用。

2.三電關鍵核心技術。支援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钴(微钴)動力電池技術研發,突破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電池管理單元(BMS)等技術,提高電池安全性、可靠性、性能和壽命,鼓勵矽負極電池、石墨烯電池、燃料電池、固态電池和半固态電池、鈉電池、釩電池等新型電池及新一代充換電技術研發;提升扁線/成型繞組電機、高性能高速電機、少稀土/無稀土電機、輪毂電機及其他電機等技術成熟度,推動高速、內建、節能電機的應用;力争超高速電機控制技術、IGBT及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技術、轉矩脈動抑制技術、新型電機及控制技術、可靠弱磁及回饋制動技術、EMC抑制技術、新型控制架構、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技術取得新突破。着力研究大功率超快充、無線充電、充電安全等快充技術,重點攻關寬禁帶功率半導體在大功率場合下的應用,研究新型隔離型拓撲以及多電平調制技術,進一步提高充電機構的功率密度,在安全性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快充的功率及效率。

3.燃料電池核心技術。重點攻克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雙極闆、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低成本氫氣等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自主掌握高功率密度電堆、低鉑載量質子交換膜、高性能碳紙等研發制造技術。加強車用氫氣制、儲、運、加技術攻關,降低氫氣燃料使用成本。

4.車用傳感器技術。攻克車載多功能攝像頭、車載毫米波雷達、車載雷射雷達等智能汽車關鍵傳感器的技術難題,如雷射雷達高性能光源與接收模組關鍵技術和MEMS多光束掃描關鍵技術、77GHz毫米波雷達MMIC晶片設計和高頻天線PCB技術等,推動國産車用傳感器提升産品性能與可靠性,進一步提升傳感器微機械加工、封裝等生産制造水準,提高關鍵傳感器國産化配套率。

5.智能座艙技術。開展智能座艙多元化控制、聲光技術、安全監控檢測系統等基礎功能設施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推進超高清新型顯示、超大屏觸摸傳感器技術研發,探索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在智能座艙的應用。開展CAN、LIN、藍牙等車内資訊互聯,以及C-V2X等車外資訊互聯的資訊通信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智能座艙與手機、車輛等智能終端之間的資訊互聯。開展智能座椅關鍵技術研究,基于視覺、壓力傳感器采集駕駛員資訊,實作座椅智能調節與位置模式選擇,實作個性化定制的用車場景。

(三)完善安全保障技術

1.測試仿真技術。持續完善虛拟仿真測試-封閉道路測試-開放道路測試三級智能汽車測試評價體系,打造完整的包含模型在環測試、軟體在環測試、硬體在環測試、駕駛模拟器測試、整車在環測試等仿真測試工具鍊,提高虛拟場景建構、感覺系統仿真、車輛動力學仿真、雲加速仿真等核心能力,建構廣州特色自動駕駛虛拟仿真場景庫。不斷豐富道路測試場景的全面性和智能性,尤其是高速公路測試、隧道測試等重點場景,完善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的監督管理能力,打造高實時性、高可靠性的雲安全管理平台和資料采集平台。

2.網絡及資料更新安全技術。推動建設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監測技術平台,重點開展車輛網絡安全、軟體更新安全和資料安全測試驗證技術研究。網絡安全方面,重點突破車載終端漏洞測試、車載網絡安全測試、車載無線安全測試、業務平台安全測試等關鍵評估技術;軟體更新安全方面,重點研究更新前條件符合性、更新包安全傳輸、更新前安全校驗、更新過程提示、更新中斷保護等安全評估内容;資料安全方面,重點開展自動駕駛資料記錄系統可靠性試驗、資料存儲能力試驗、存儲覆寫試驗、斷電存儲試驗等關鍵試驗技術。支援整車企業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車路協同、軟體開源、汽車作業系統等領域的合作。支援檢測認證機構與整車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智能汽車網絡與資料安全技術水準。

3.核心部件安全性可靠性技術。聯合産業鍊上下遊抓緊攻關适合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車規級晶片可靠性驗證标準,推進保障國産車規級晶片的研制、認證及上車應用。對電機、動力電池等動力系統開展高低溫、潮濕、腐蝕、振動、沖擊、電磁相容等可靠性測試驗證。依托國家汽車電子産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國家智能汽車零部件品質檢驗檢測中心、國家新能源汽車品質檢驗檢測中心(廣州)等國家級測試機構,加快建設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測試評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提升元器件、部件、系統及整車品質可靠性評價能力。

4.動力電池回收技術。進一步突破廢舊動力電池殘餘價值快速評估技術,提升梯次産品的安全性、使用性、可靠性及經濟性。推動電池包(組)柔性拆解、正極材料高效提取、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有效回收等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研發生産和規模化應用。鼓勵和支援在動力電池研發生産階段開展動力電池易拆解、可梯次利用等可回收利用設計。

(四)布局戰略前沿技術

依托琶洲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廣州基地等重大創新平台以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等高等院校,深度開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戰略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提升自動駕駛複雜系統體系架構、複雜環境感覺、智能決策控制、人機互動及人機共駕、車聯網與車路協同等基礎技術水準,重點突破智能車控作業系統、車載智能計算平台、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主動安全與自動駕駛軟體等關鍵技術。探索推進飛行汽車量産及商業化應用。适度超前部署、集中攻關和應用推廣可燃冰、氫能等新能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領域前沿技術,充分賦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

四、整車引領建構産業生态

發揮整車企業引領輻射作用,帶動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形成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互相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局面。圍繞産業鍊強鍊補鍊延鍊,大力推進産業鍊招商和精準化引資,增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鍊供應鍊韌性,進一步提高汽車後市場占全周期價值鍊比重。

(一)發揮整車企業帶動作用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具有生态主導力的産業鍊“鍊主”及“分鍊主”企業。支援整車企業推動傳統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更新,支援造車新勢力做大做強,打造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全球知名品牌。探索整車企業試點直接下達資金,由企業圍繞重點領域主攻方向自行确定研究專項。支援整車企業牽頭規劃布局産業園,帶動上下遊産業鍊配套,建設行業重大功能型研發測試平台、産業生态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牽頭組建行業标準組織、産業聯盟等。支援整車企業不斷優化、更新和疊代主營産品,加快量産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及以上水準智能汽車和新能源七座車、中巴車、大巴車、房車等多種車型,提升單車價值及利潤水準。推動整車企業在算力、智能系統、圖像語音識别等領域與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合作,打造道路數字化、車路協同化的典型示範。

(二)支援核心零部件企業發展

加快番禺、增城、花都、南沙和從化五大國際汽車零部件産業基地建設,支援重點企業提升市場競争力,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汽車核心零部件領軍企業。鼓勵支援市屬國有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整合國内外汽車零部件制造優質企業,帶動上下遊企業落戶廣州,補強汽車零部件制造産業鍊。支援本地優勢零部件企業發展,強化晶片等關鍵零部件供應鍊。支援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攻關及首台(套)應用,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整車企業采購目錄。依托華南理工大學汽車零部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引導零部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品質水準。

(三)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鼓勵整車企業制定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戰略夥伴計劃,探索産業鍊内以及跨産業的資本、技術、産能和品牌等合作新模式。鼓勵整車企業與優勢零部件企業在研發、采購等層面深度合作,優化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知識産權保護等合作機制,建立安全可控的整零協同體系。深入開展“小升規”行動,落實獎勵政策,推動一批企業實作小升規、規升巨。支援優勢整車企業在産業叢集建設中發揮領軍作用,通過技術輸出、資源共享、供應商管理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四)聚力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充分發揮廣州整車企業集中的優勢,實施靶向招商,加強與大型央企、全球知名企業等的精準對接,吸引更多整車企業到廣州建立研發和生産基地。研究制定急需緊缺行業領域目錄和引進企業目錄,加大力度引進雷射雷達、車規級晶片、中央處理器、車載作業系統、高精地圖、驅動電機、電控及核心材料産業等關鍵零部件配套生産企業。編制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鍊圖譜和區塊地圖,用好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等平台,拓展多層次招商網絡,創新招商引資方式。

專欄2 強鍊補鍊延鍊重點突破工程

1)提升整車企業競争力。支援廣汽集團、東風日産、北汽(廣州)等整車企業在現有傳統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基礎上,與智能汽車關鍵技術有機結合做大做強,不斷提升電動化車型産銷量占比;支援小鵬汽車、合創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整車制造企業和國内外知名企業實施整合、并購和戰略合作,打造世界知名汽車品牌。鼓勵整車制造企業向個性化定制、整體解決方案等高端服務發展;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夯實智能制造技術基礎。支援廣汽集團等國有企業深入推進技術研發、投融資等方面體制機制創新,鼓勵自主品牌整車制造企業和零部件企業開展商标國際注冊、收購國際品牌,推進品牌國際化。

2)補齊關鍵零部件産業鍊。研究設立市級高精尖技術産業化專項,重點突破智能汽車高端零部件的設計開發、批量制造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等瓶頸問題。加大招商力度,圍繞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等各類品牌、車型需求,重點在車規級晶片、車用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電機、毫米波雷達、智能座艙、雷射雷達、高精度地圖、車載攝像頭等,引進一批高端零部件生産企業。

3)拓展産業鍊群發展空間。吸引一批5G通信、傳感器、汽車晶片以及大資料、雲計算、終端服務等技術先進企業落戶,形成産業互聯、開放共享的汽車産業叢集。鼓勵人工智能、網際網路等企業與車企深度融合,發展成為自動駕駛系統解決方案領軍企業。鼓勵資訊通信、網際網路等企業開展智能汽車資料分析和應用,發展成為功能多樣、安全可靠的資料服務商。

(五)提升汽車銷售及後市場服務水準

1.拓展汽車後市場服務。大力引導汽車工業旅遊與本地生态旅遊等項目相結合,引導花都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特色小鎮、番禺化龍汽車特色小鎮、南沙黃閣國際汽車特色小鎮等健康發展,研究建設廣州汽車博物館、汽車主題公園、汽車平民實驗室等載體,弘揚廣州獨特汽車文化。發展汽車旅館、房車營地等多元化汽車旅遊服務。積極發揮汽車金融對整車制造、零部件、汽車銷售、動力電池回收等相關企業的扶持作用。鼓勵發展二手車交易、汽車改裝美容、檢驗檢測等後市場服務鍊,帶動第三方物流、電子商務等其他相關服務業同步發展。

2.優化汽車銷售模式。鼓勵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發展商超直營、電商直營、自建體驗中心等多元化汽車營銷新模式,優化提升4S店等傳統銷售模式,大幅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培育新型服務企業,發展零部件連鎖貿易和售後汽配連鎖市場,鼓勵發展汽車後市場電商化。依托雲計算、大資料和AR/VR等新技術,打造以數字化轉型增強消費體驗的汽車零售新場景。

3.提升軟體及資料增值服務能級。着力提升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軟體更新更新服務安全與品質。加快充換電、車況、出行、維修等場景大資料挖掘和應用,建構先進完備的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大資料監測平台。彙聚整車企業、出行服務企業等資料,驅動汽車後市場服務精準化、規範化發展,推動價值鍊延伸。通過挖掘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資訊、車輛分布情況等資料,為二手車評估、電池及技術更新等提供新的價值空間。加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複雜使用場景的大資料應用,重點在資料增值、出行服務、金融保險等領域,培育形成新産品、新商業模式。統籌基礎資料融合應用,充分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建立完善路網資訊系統,提供實時動态資料服務。

4.加快布局回收利用服務。支援企業發展汽車綠色回收、零部件再造等領域業務。依托本地優勢整車企業,培育壯大汽車綠色回收和拆解産業。規範二手車銷售,打造高端二手車銷售市場。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健全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資源深度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以行業領軍企業為主體,推動锂電池等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提升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價值。

專欄3 智能汽車後市場服務建設工程

1)汽車養護維修服務。鼓勵發展車身、底盤、發動機等汽車維修及汽車貼膜、噴漆等汽車保養服務。支援非智能車合法改裝成智能車,倡導汽車消費從“駕車”向“玩車”轉變。

2)二手車銷售市場建設。在全市層面規範建設若幹家二手車銷售市場,樹立二手車市場流通标杆。完善二手車檢測認證服務,形成二手車合理定價機制。提高汽車轉手效率,培育壯大汽車流通市場。

3)探索車載綜合資訊服務。利用車載網際網路平台,導入地圖、商業、旅遊、交通等資訊服務業務,引導汽車企業積極協同網際網路行業企業,充分利用雲計算、大資料等先進技術,挖掘工作、生活和娛樂等多元化需求,創新車載資訊服務模式,促進汽車産業鍊向後端延伸。

4)發展智能汽車金融保險服務。依托衆誠汽車、平安産險、廣愛保險、廣汽彙理等企業,鼓勵探索自動駕駛在道路測試、試營運以及商業化階段保險機制,調整保險範圍、賠償機制,創新保險産品。鼓勵發展針對二手車、汽車租賃等的金融服務,加快建立智能汽車産業金融支援體系。

5)培育汽車文化。支援發展汽車模型、汽車書籍、汽車影視、汽車夏/冬令營等汽車文化業态,探索拓展多場景、多樣化的汽車競賽和表演。謀劃打造汽車文旅城等特色汽車産業聚集區,支援有條件的區域建設房車營地。

五、适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

以廣州建設全國第一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為契機,加快統籌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着力建構先進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

編制實施《廣州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充換電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充換電設施智能化管理水準,打造全國智慧充電基礎設施标杆城市。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快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探索在居民小區試點推廣“統建統管、散建統管、有序充電”模式。加快建構換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到2025年換電站達到400個。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為消費者在自有或租賃車位上建立固定充電樁。鼓勵私人充電樁加入“羊城充”等公共服務網絡。加快制定關于公共充電車位禁停非充電車輛的相關規定。建立健全充電樁的安裝、營運、維護、更新等相關方利益的配置設定機制,鼓勵固定車位充電樁共享利用。“十四五”時期,建立居住社群落實100%固定車位建設充電樁或預留充電樁建設安裝條件。

專欄4 全國智慧充電設施标杆城市建設工程

1)完善“羊城充”平台功能。推動全市公共充電設施接入“羊城充”平台;鼓勵全市營運企業與“羊城充”平台在結算互通、充電樁狀态查詢等方面深化合作;支援“羊城充”平台與百度、高德等導航地圖平台合作,推動實作向車主提供全市找樁、導航、充電、支付等一站式服務。

2)規範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落實國家、省關于建立住宅、改擴建住宅以及建立辦公類建築、商業類建築及社會公共停車場(庫)充電樁配建比例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等要求,并納入土地規劃條件和工程驗收等相關标準。

3)加大重點區域充電設施建設力度。建設交通樞紐和露天公共停車場公共快速充電樁,重點推動白雲機場、廣州南站等主要交通樞紐以及露天公共停車場加快建設集中式充電站。

(二)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加快形成氫能産供儲網絡,依托廣州石化等企業提升氫氣生産能力,建設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依托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高端創新平台,開發高效可靠的制儲運加氫技術和裝置,着力提高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和安全性。支援具備條件的區域和市場主體開展加氫站示範建設,鼓勵利用現有的加油站、加氣站改建或擴建加氫設施,積極探索混合建站發展模式,開展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到2025年,加氫站數量超過50個,車用氫氣終端銷售價格低于35元/公斤。

(三)打造智能汽車雲控基礎平台

依托番禺、黃埔、花都等相關區域,建立和完善智能汽車雲控應用,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雲控中心,重點開發建設邏輯統一、實體分散的雲計算中心,标準統一、開放共享的基礎資料中心,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雲控基礎軟體,支援車聯網專用頻段的試驗驗證和應用探索,逐漸實作車輛、基礎設施、交通環境等領域的基礎資料融合應用。依托汽車、交通、通信等領域優勢機關,分步分級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汽車大資料雲控基礎平台,為智能汽車的研發制造、安全運作、交通管理、應用服務等提供支撐。

(四)推進“智路”示範化建設與改造

選擇廣州國際生物島、南沙慶盛樞紐區塊、中新知識城南起步區、番禺汽車城、海珠琶洲等有條件的區域,率先實施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設集道路感覺、車路通信、邊緣計算、端端互聯、多元應用于一體的智能道路設施,建立以“車路協同”為标準的新一代綜合交通運作協調體系,大力提高城市道路智能化水準。着力突破新一代城市智能道路系統架構與關鍵技術,推進道路基礎設施的資訊化和智能化改造,開展交通辨別标準化、路面設施資訊化更新與智能化設施建設的“雙同步”工程,提高智能道路設施的普及率。

(五)完善車用新一代通信網絡設施

提升C-V2X網絡在主要道路的覆寫水準,推動C-V2X網絡更新與路側單元部署的有機結合,提供超低延遲時間、超高可靠、超大寬度的無線通信和邊緣計算服務,滿足車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6G)、量子通信網、衛星網際網路等未來網絡。積極推進窄帶物聯網(NB-IoT)和增強機器類通信(EMTC)等多網協同發展。加快拓寬4K/8K超高清視訊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中的使用。支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差分基站等設施建設,着力建設覆寫城區骨幹路網的超高精度數字地圖和高精度三維地理資訊系統,滿足智能汽車使用需要。加快推進廣州市城市資訊模型(CIM)建設,建構城市資料資源體系,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建設“CIM+智能汽車”應用體系,實作智能道路基礎設施與交通出行平台和城市資訊模型平台有效銜接。

六、積極穩妥推進示範應用

積極布局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應用,穩步推進商業化營運。加強智能汽車道路測試,進一步豐富示範應用場景。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應用,促進新能源汽車與能源融合發展。

(一)加強智能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

積極開展區域智能汽車道路測試,遴選适合區域作為道路測試先行試點區,統籌整車企業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對智能汽車的測試需求,逐漸擴大智能汽車測試道路範圍。完善對各個場景的測試道路劃分與測試道路等級認定,驗證在不同交通狀況複雜程度與道路限速情況下智能汽車的性能,逐漸建設大規模、綜合性的城市級智能汽車應用試點。基于亞熱帶濕熱氣候等城市特點和交通運輸實際,統籌各類封閉測試場建設,推動廣汽測試場、南沙測試場、花都測試場、增城測試場等封閉測試場錯位建設、關聯發展。積極推動在不同混行環境下智能汽車自動駕駛在黃埔、南沙、番禺、花都、海珠等區域的應用示範工作。探索開展高快速道路測試。建立智能汽車測試場景和應用場景研究平台,研究和落實多種智能汽車應用場景,支援多種技術路線測試驗證和應用示範。

專欄5 道路測試示範工程

1)黃埔區。加快開展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建設、開展場景特點分明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小型公共汽車等測試。重點建設生物島5G自動駕駛應用示範島和測試基地。

2)番禺區。支援在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内規劃建設開放道路測試和示範營運,積極打造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路線和生态。

3)南沙區。加快慶盛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基地建設。擴大南沙區智能汽車測試道路開放區域,在市劃定的一級、二級及三級測試路段基礎上,分批劃定南沙自主開放路段。在蕉門河、明珠灣、南沙灣、慶盛樞紐等交通設施較完善區域,積極推進多種技術路線的自動駕駛遠端測試。

4)花都區。實行分級别、分類别測試,科學有序推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廣州)封閉測試區-東風日産封閉測試場(花都)等智能汽車測試項目建設。

5)增城區。大力開展智能汽車模拟道路和場景建設,加快工信部電子五所200個場景标準封閉測試場、中汽中心華南基地智能網聯汽車封閉試驗場(複雜氣象條件)建設。

(二)推動智能汽車商業化營運

圍繞出行優化、示範營運、公共服務等方向,以番禺、黃埔、南沙、花都等指定區域和線路為重點,開展智能汽車營運示範應用。加快推動在機場、港口、工業園區和旅遊景區等封閉區域開展智能汽車示範營運,推進城市共享用車、智能公交系統、智能道路清掃、智能物流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建設。鼓勵智能汽車企業與出行服務公司合作營造應用場景、加速科技成果轉換,創新商業化營運模式。依托如約出行、如祺出行、有鵬出行、聯友出行、滴滴沃芽等平台,拓展“網際網路+交通”服務領域,打造包括智能安全帶、主動安全視訊預警服務、CAN總線資料管理等為一體的智能化車聯網管理平台。通過多元度、綜合性、大規模城市交通試驗和示範營運,分階段分領域推動實作自動駕駛商業化營運,優先在公交、出租等領域先行示範,探索形成廣州市自動駕駛商業化營運新模式。

專欄6 智能汽車應用示範工程

1)規劃整合自動駕駛測試示範應用資源。以廣州白雲機場、廣州北站、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國際生物島、長洲島/大學城、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園等區域作為骨幹交通網絡節點,串聯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廣州塔、長隆旅遊度假區等人員流動較大的區域,建設基于C-V2X車聯網支撐的智慧道路基礎設施,推進專用車道車路協同的無人駕駛共享出租汽車Robo-Taxi、無人駕駛公共汽車的商業化示範營運,不斷拓展完善,進而推進市内外多類别無人駕駛交通工具一站式智能出行接駁系統示範運作。

2)創新應用場景和産業形态。依托廣州港、廣州公交集團等,探索智能汽車在智慧公交、港口碼頭、共享出行、智能環衛、智能倉儲、物流配送、智能通勤、園區内擺渡車、最後一公裡自動泊車等特定場景的應用。積極培育道路智能設施、高精度時空服務和車用基礎地圖、車用通信、資訊安全、資料服務、智能出行等智能汽車新業态。

3)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營運。以南沙區、黃埔區、番禺區、增城區、海珠區為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營運試點區域,驗證真實道路下車輛環境感覺準确率、場景定位精度、決策控制合理性、系統容錯與故障處理能力、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服務能力、“人–車–路–雲”系統協同性等。

4)培育無人駕駛出行服務。鼓勵車企與營運服務商合作,依托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钛馬科技等開展“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服務。率先開展基于無人駕駛汽車的無人公交、無人物流、移動零售、移動辦公等新型服務業。拓展車聯網商業化空間,挖掘特定場景應用價值。

(三)提升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

完善新能源中小客車資訊服務,研究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上牌、充電和市域内高速通行優惠等政策措施,實行新能源汽車安全品質及申領補貼“雙确認”,積極推動相關領域實作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公務用車以及出租(含網約車)、環衛、郵政、城市物流配送、機場、港口等公共領域應用,到2023年全面完成巡遊計程車電動化。視疫情形勢适時發放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綜合性補貼,研究出台補貼退出後的激勵政策,推動私人領域應用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提升個人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占比。

(四)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

以參與建立國家五部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為契機,聚焦市政、環衛、物流等重點場景,加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專用車、公共汽車示範營運。大力培育以黃埔區為核心的廣州燃料電池汽車産業,推進廣州開發區氫能物流車營運示範等重點項目建設。鼓勵整車企業開發燃料電池汽車,引進具備國際先進水準的燃料電池相關企業,推動整車企業與燃料電池企業開展整車內建合作。率先發展自主可控的高可靠性燃料電池專用車和商用車,探索燃料電池乘用車産業化,加速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商用化程序。

專欄7 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範工程

1)重點推動燃料電池物流車規模化應用。以重載營運貨車、中遠端物流車、工程車、港口作業車為重點,加快燃料電池商用車和專用車推廣應用。鼓勵燃料電池汽車生産企業與廣東省内重點物流企業合作,通過搭建燃料電池汽車營運平台等方式批量化集中采購,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汽車購置成本,推動燃料電池商用車規模化使用。搶抓廣東省建設廣州-深圳、廣州-珠海氫能運輸走廊機遇,打造氫能高速通道。

2)建設燃料電池汽車商業營運示範區。在專用車、乘用車領域探索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範。重點支援黃埔等區率先開展區域公交線路上燃料電池公共汽車示範應用,推動公務用車采購或租賃燃料電池汽車,支援燃料電池專用車在環衛、物流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3)推動氫能産業叢集建設。積極落實國務院關于氫能産業叢集建設示範區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深化廣州與相鄰地市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的關聯合作。

(五)促進新能源汽車與能源融合發展

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品質發展,穩妥推進光伏平價上網程序,統籌新能源汽車能源利用與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協同排程,提升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儲能”模式,謀劃建設“光儲充放”(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充放電)多功能綜合一體站。促進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能量高效互動,優化電力生産布局,提升電力系統應急調節能力、發電側電力調峰能力,鼓勵儲能調峰項目建設。支援電網企業聯合整車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融合創新平台,探索新能源汽車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實施路徑,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車消費和儲放綠色電力的交易和排程機制。鼓勵汽車制造業企業通過引入風電、核電,盡快實作100%的清潔電力供應,以及深度參與植樹造林,打造零碳工廠。

七、夯實基礎築牢品質品牌

開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品品質提升行動,全面提升供給體系品質,增強品質品牌競争優勢。健全産品全生命周期品質控制和追溯機制,鼓勵開展标準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全面提升網絡安全防護和資料安全防護能力。

(一)擦亮廣州汽車制造金字招牌

加強自主品牌建設,以廣汽集團為核心,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以匠心精神制造高品質汽車産品,推動廣汽集團打造成為産品品質高、認可度高、美譽度高的國際品牌。統籌資源配置,聚力支援本地造車新勢力打造成為國内外知名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積極推動本土合資品牌汽車做大做強。支援企業建立以品質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加強品牌研究、品牌設計和品牌建立,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開展商标國際注冊,加強品牌保護和扶持,努力提升“廣州制造”美譽度。舉辦世界智能汽車大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等高水準論壇、展會,着力提升廣州汽車制造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加強汽車産業先進标準供給

支援企業、行業組織、科研院所積極開展充電樁、動力電池更換技術、電池環境可靠性測試、退役電池梯次利用評估、車輛資料安全、網絡安全、軟體更新、道路測試及資訊共享等多領域标準研制。進一步完善燃料電池汽車标準體系研究,研究制訂标準體系規劃和路線圖。支援優勢企業制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産和應用标準,參與智能汽車領域的國家标準和國際标準建設,促進行業規範化體系的搭建。推動企業标準和團體标準上升為行業标準、國家标準。

(三)健全産品安全監管保障體系

強化企業對産品安全的主體責任,落實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對整車及動力電池、電控等關鍵系統的品質安全管理、安全狀态監測和維修保養以及廢舊電池回收管理。加強資料安全監督管理,建立汽車資料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機制。加強新能源汽車裡程資訊監管,引導企業裡程測量方法向世界輕型車輛測試規程(WLTC)工況法轉換。加強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和汽車安全召回管理,完善智能汽車道路交通違法違規行為驗證和處置、安全事故追溯和責任追究相關規定。明确車用無線通信裝置型号核準和進網許可辦理流程。

專欄8 測試驗證與安全保障工程

1)建構三級測試體系。針對廣州市的道路環境和交通行為建構智能汽車仿真場景庫,建立包含模型在環、軟體在環、處理器在環、硬體在環、駕駛員在環、整車在環、場地在環在内的城市級大規模仿真測試系統。完善廣州市智能汽車道路測試管理機制,優化測試牌照的審批與發放流程,在確定安全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進行開放道路測試,進而建構包含仿真測試、封閉道路測試、開放道路測試的廣州市智能汽車三級測試體系。

2)開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網絡安全測試。以工信部準入政策為抓手,依托工信部電子五所、中汽中心華南基地、威凱檢測等權威的全國性第三方檢測機構,從防禦資訊傳輸威脅、安全漏洞及接口掃描、防禦車輛外部連結安全等方面對整車及零部件的網絡安全開展測試,建立包含概念設計、産品開發、生産制造、整車測試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網絡安全檢測體系,確定網絡安全風險被有效檢測。開展對整車在正常狀态及軟體更新狀态下的安全測試工作,校驗更新軟體包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進行備案。

3)開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資料安全測試。依托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營運中心,鼓勵工信部電子五所等機構與市内高校、車企進行産學研交流合作,開展資料存儲安全與合規性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實踐,通過實行資料分類分級管理、制定重要資料目錄等方式,對智能汽車制造商在收集資料和使用資料過程中的合法合規性進行測試驗證,保障敏感資料的安全。

4)開展動力電池的測試評估及回收。依托生産企業本身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圍繞電池全生命周期資料,積極開展電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評估,形成資料驅動的動力電池餘能檢測方法、殘值評估方法及健康狀态評估方法;加強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利用,完善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技術體系,建立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網絡。

八、協同關聯深化開放合作

優化完善全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空間格局,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國内外先進城市協同發展,建構全球領先的智能汽車生态合作圈,提升廣州汽車産業的全球競争力和影響力。

(一)構築市内協同發展空間新格局

按照差異發展、協同關聯理念,加強全市統籌,堅持産業集聚發展,圍繞整車制造,優化布局産業鍊和創新鍊,着力打造“一核三極多節點”的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空間發展新格局。

廣州:“十四五”時期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

圖3 “一核三極多節點”空間發展格局

着力将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産業園打造為“一核”:充分發揮園區集聚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設計、制造和測試、示範應用等全産業鍊優勢,輻射帶動番禺化龍汽車特色小鎮發展,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自主品牌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群、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産業創新發展領航區、國際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和國家産城融合示範區。

專欄9 “一核”重點建設内容

1)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産業園核心片區。加快智能制造區建設,重點以廣汽埃安為龍頭,依托廣汽智能與新能源整車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智能制造、試驗檢測及自動駕駛示範營運,加大研發基礎能力、核心技術能力、關鍵零部件配套及生産能力建設。加快廣汽埃安二線(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新增20萬輛/年新能源汽車産能擴建項目)建設,確定2022年建成投産。加快動力總成二工廠發動機、時代廣汽動力電池、廣汽愛信自動變速器、廣汽零部件産業園、中航光電華南産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落地。加快建設智慧服務區,重點以汽車産業為主題,以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為主線,通過建設集辦公、商業、生活、文化、旅遊等複合型城市功能為基礎的新型城市空間,重點發展創業孵化、總部經濟、商業貿易、生活服務、文化旅遊等産業,打造成為宜業宜居宜商的國際化、專業化與智能化的汽車産城融合示範區。

2)廣汽産業園片區。加快推進廣汽研究院(二期)項目建設,建立以廣汽研究院為核心,以廣汽傳祺技術中心、全球優勢供應商及研發機構為支撐的全球研發網,瞄準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和關鍵技術領域,加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支援汽車共享、智能交通等關聯技術的融合和應用,實作智能和新能源“三電”核心技術行業領先。加快推動廣汽傳祺等燃油汽車産業轉型更新,向綠色化、智能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加大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制造。

圍繞整車及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