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當法國元帥福煦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的時候,就精準地預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這場改變了世界史的戰争是德國在一戰失敗二十年後,又發動的複仇之戰。
應該在一戰被削弱,并且也确實被削弱的德國,在一戰中遭受了人口和經濟的巨大損失,為什麼他在二十年後,又迫不及待的打開戰争的煉獄,讓整個歐洲陷入血與火的海洋中呢?

德國在凡爾賽合約中遭受的侮辱,是他急于用戰争治愈心靈創傷的最重要的精神原因,德國人民的大部分,并不認為一戰他們真正的失敗了,在付出如此大的犧牲之後,因為一場可笑的水兵起義,因為國内一小撮人破壞,讓德國咽下的苦果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經濟上德國本土并沒有受到過份的傷害,他在戰後受到了美國政府的輸血,實力有所恢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讓德國人民選擇了阿道夫。希特勒這樣的人成為他們的元首,西方世界在傷害了一隻獅子以後,又精心照料讓他恢複,指望獅子去攻擊東方的敵人,這最終造成了二戰的爆發。
一.政治上德國人民沒有屈服
1.德國人民心中一戰
一戰不是因為某場決定性的戰役翻車,不是因為敵人攻入首都而标志着德國失敗的。他是長期的封鎖造成的饑餓,國内一小部分人的折騰,造成的德國這個巨人的死亡,雖然美國參戰後,德國的命運其實已經被注定,但當在法國領土的德國士兵聽到德皇退位的消息後,更多的情緒還是憤怒而不是慶幸。
這些士兵中就有那個著名的留着小胡子的下士,這種不甘心是埋藏在德國人民内心最深處的,那些戰後回到農莊閉門不出的容克貴族們,法蘭克福的開啤酒館的小市民們,柏林忙着逮捕左翼和右翼極端份子的軍警們,所有的這些德國人民,心中确實存在着憤怒的心弦,在被希特勒觸動并且引起共鳴後,德國人再次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和德國的嗜血相比,一戰同樣流了太多鮮血的法國和英國,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繼續戰鬥的鬥志了,他們對德國的綏靖原因有很多,然而内心深處對一戰痛苦記憶引發的恐懼,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越害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2.凡爾賽合約的苛刻
雖然英美由于制衡的心理,拒絕了法國提出的過分削弱德國的計劃。
剝奪所有的殖民地,對德國領土的奪取,波蘭這個國家的建立,大量的戰争賠款,還是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個歐洲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勞工們沒有面包,農民沒有基本生活用品,容克貴族們失去了傳統的普魯士領地,兵役制度被廢除,他成為了歐洲的一塊肥肉,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傷害。
德國損失了百分之十五左右的領土和人口,魯爾工業區的煤被運到法國,罷工讓兩百名德國勞工被法軍槍斃,仇恨的種子埋藏在了德國勞工階級的心中,巨額的賠款讓德國人民生活水準直線下降,這個産生了二十世紀一半最偉大科學家的國度,居然每天都有凍死餓死的人民躺在柏林的街道上,而德國人對凡爾賽合約的賠款,到2010年才徹底的付清。
二.經濟上德國逐漸具備了發動二戰的力量
1.德國本土事實上受到傷害很少
一戰的後半段,俄國事實上退出了戰争,而德皇也是在德軍還在法國領土的時候退位的,德國國内的工農業,受到的實體傷害很少,他隻是極度的缺乏原材料,他的骨架子還在。
法國人是看到這樣的事實的,他對魯爾和萊茵蘭地區的在意,要求德國交出百分之五十的機器,就是看到了德國工業依然潛力巨大。
而希特勒的要黃油不要面包的口号,也是建立在工業依然強大的基礎上的,戰争引發的巨額軍工訂單,就是克虜伯這些大公司的一針強心劑。
不但在軍工制造上,在軍工設計上,德國的潘澤爾坦克系列,容克和斯圖卡飛機系列,俾斯麥戰列艦都代表着世界最高的水準,德國人民的科學素質,這個國家良好的教育,讓源源不斷的人才壯大着國家的力量,如果不是希特勒的極端政策,原子彈的設想也是最早在德國産生的。
2.經濟危機造成的德國逐漸右傾
阿道夫,希特勒是民選總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記住這樣的事實,而雖然他魔鬼一樣的演講和極端政策是蠱惑人心的利器,納粹黨在最初的選舉中卻是不斷地遭到慘敗的,德國人民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事實上也是想安生過日子算了,希特勒的極端口号,在正常的環境下,雖然讓他擁有一批死忠,卻不足以讓他能獲得上司德國的權力。
經濟危機改變了這一切,在記錄片中,被美國的資本影響的,開始繁榮起來的德國社會,在1927-1933年遭到了緻命的打擊,而正是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在德國人民彷徨的時候,希特勒的狂熱,喚醒了德國人民自救的決心。
當時的選舉,德國共産黨和納粹黨是第二和第一大黨,左翼和右翼展現了民意,走中間路線的政黨在政治上不再有吸引力,德國準備行動了。
3.美國對德國的輸血
一戰後,歐洲人民發現他們都欠美國人的錢,英法作為戰勝國,也負債累累,他們都指望德國的賠款來付清美國的貸款,而勒緊褲腰帶的德國,根本支付不了一千多億馬克的賠款。
美國的資本看到了假如想拿回錢,就要讓德國人具有産奶的能力的事實,大量的美國資本開始湧入德國,他們還帶來了德國工業急需要的原材料,鐵礦石和其他有色金屬以及石油,這是機器還在缺乏原料的德國工業最需要的,工廠終于可以重新開工。
德國人的理論,納粹的人種論是對一些華爾街大佬的胃口的,希特勒和福特,洛克菲勒等美國大資本家都有私人的來往,納粹最大的分部就在北美,二戰全面爆發前,美國每年都有納粹黨的遊行,美國或者說他的一部分資本的力量,事實上是德國重新具備戰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希特勒本人與蘇聯的因素
1.希特勒的上台為二戰的導火索
阿道夫,希特勒,這個留着小胡子的有些腼腆的一戰下士,是二戰爆發最直接的原因,雖然有政治上和經濟上如此多的因素,德國産生極端政府的機率很大,但是當時的世界,英美的沖突,美日的沖突,蘇聯和整個西方世界的沖突也都很突出,二戰是有很大可能變為一場串的互不關聯的戰争的。
希特勒的瘋狂的執念,他對于那些精神病一般的想象的可怕執行力,将德國這個偉大的民族拖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更可怕的事情在于,這些瘋狂引發的念頭打開了日耳曼人瘋狂嗜血的開關,德國人的嚴謹和群眾的高素質,配合狂熱和先進的戰術理念,造成了二戰早期德軍的巨大成功,這種成功擴大了二戰的規模,讓他最終成為了全人類的浩劫。
2.蘇聯:德國迅速并且成功完成戰争準備的原因
列甯作為在德國取得經驗的革命導師,上司的俄國革命制造出來的巨人蘇聯,和德國的關系是微妙的,在西方國家中,德國和蘇聯一直保持着或明或暗的接觸,在西班牙納粹和共産黨直接戰鬥之前,德國和蘇聯的軍方在很多領域都有秘密的合作,這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前的事情。
法國作為一戰後短暫的歐洲霸主,對蘇聯極度仇視,英美本質上武裝德國就有抵禦蘇聯的因素,他們對德國成長的默許和對法國的壓制,讓德國初期肆無忌憚的發育起來。
結語:
在一戰付出巨大的犧牲失敗後,德國人在二十年後又毅然的選擇了戰争的道路,從某種程度來說,二戰确實是一戰的延續,德國一戰失敗心理上的不甘心,協約國在凡爾賽條約侮辱德國和掠奪德國後,又一廂情願地希望德國對抗蘇聯,讓德國在短暫的時期内,處于一種微妙而有利的國際環境中。
英法美三國對待德國态度的不同,造成了德國初期的發育,瘋狂的成長過程都沒有受到實際的阻礙,他甚至得到了美國資本的幫助來完成戰争準備。希特勒的上台是德國人民的選擇,他是經濟危機的産物,在物質上做好了戰争準備後,德國人在精神上也引來了最瘋狂的上司,戰争已經不可避免。
對生存空間的渴望,認為英美是可以争取的談判對象,德國的戰略和英美世界在蘇德協定簽訂後的失望引起的政策改變,這一切現象交織在一起讓戰争在外交層面失去了最後的阻礙,所有的國家和政治人物,求仁得仁,最終迎來了人類曆史上最血腥戰争的洗禮。
參考資料:
《第三帝國的衰亡》
《二次世界大戰史》
《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