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削藩的始末,小人物發揮的巨大作用
前言
千裡之堤潰于蟻穴,人們感慨螞蟻的渺小,卻沒有想到它們卻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渺小的事物總是不惹人們注意,但是就是這小人物,最後才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起因
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成功地登上帝位,着手處理藩鎮力量。

▲趙匡胤黃袍加身
結果
北宋設定縣尉,削弱節度使得力量,提高中央的權利。
▲北宋
始末
1.藩鎮的叛亂
宋太祖趙匡胤可是将軍出身,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趙匡胤憑借自己的能力一路殺出重圍,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國家,将分裂的中原重新統一。
雖然說趙匡胤已經建立了宋朝,但是在初期,還是有很多叛亂發生,畢竟一個國家取代另一個國家,曾經的舊臣自然都是不同意的,再加上趙匡胤的出身是将軍,是以也會有其他将軍想要取代趙匡胤。
在宋太祖時期,叛亂比較嚴重的就是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李重進可是北周的皇室血脈,還是曾經北周的重臣。
是以李重進看不慣趙匡胤,就想要打敗他,恢複北周。不過李筠就不一樣了,他是節度使。節度使這個官職在唐朝時期,就是比較不受朝廷管控的。
尤其是到了唐朝末期的時候,節度使要是叛亂,他的勢力連朝廷都抵擋不住,就會有皇帝被節度使趕出長安的事情發生。
是以節度使成為唐朝五代,甚至是宋朝都十分頭疼的問題。
▲趙匡胤
2.小人物的作用
跟随趙匡胤南征北戰的趙普想到一個辦法為皇帝排憂解難,趙普認為藩鎮的力量之是以強大,是因為藩鎮權利大,有兵權。
如果皇帝把藩鎮的權利削弱,精兵收回,藩鎮的力量就會小很多。
趙匡胤覺得趙普的話言之有理,于是決定着手削弱藩鎮。首先藩鎮的權利都在自己手中,朝廷不會插手,但是趙匡胤決定削藩,不能明面地要求藩鎮把權利上交,于是先設立縣令,前往各個藩鎮地區。
當時天雄軍節度使發現自己的領地也來了縣令,按理來說是皇帝派人來的,是以無論如何都要前去看一看。
▲天雄軍節度使
而這個縣令就是周渭,面對周渭的到來,天雄安的節度使一時也摸不清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一般來的官員要麼狐假虎威,要麼就是走走流程,當然也有例行公事的。
是以天雄安的節度使符彥卿還是決定先去看一眼,沒想到見到周渭的時候,周渭身為縣令隻是在馬上微微行禮,随後就前往驿館休息。
▲周渭
等到正式接見符彥卿的時候,周渭的态度也是不卑不亢的。按理來說縣令雖然是皇帝派來的,但是他們在藩鎮行事,一舉一動都要聽從節度使得安排,況且級别還不如節度使。
但是周渭對待符彥卿居然并不是上下級之間的讨好,而是仿若無關緊要的一個人似的。這樣符彥卿頓時摸不到頭腦,也更不清楚皇帝和周渭的用意。
但是随着工作的開展,符彥卿發現了,周渭所有的事情都直接彙報皇帝,根本不經過節度使得手,于是這個時候的符彥卿才明白,周渭是代表朝廷來的,他們的存在就是削弱藩鎮的勢力。
▲符彥卿劇照
3.藩鎮被削弱
天下節度使并不是隻有符彥卿一人看出來了,其他節度使也明白皇帝的想法,忠正軍節度使王審琦也發現縣令約過他直接彙報給皇帝。
王審琦的部下建議殺害縣令,但是王審琦并不同意,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他要是貿然殺害就是威脅朝廷,到時候肯定會兵戎相見,如今的情形自然是打不過趙匡胤,是以王審琦并沒有同意。
看着縣令在藩鎮中沒有受到迫害,于是趙匡胤決定再加把火,設立了轉運使和通判,專門把地方的物資運輸到中央,精兵也是如此。
而運輸來的精兵全部進入中央的禁軍行列,如此更加強了中央集權,地方的權利又一次被削弱。
但是趙普沒有想到,自己提出來的政策最後落實在自己的頭上,趙普曾經是宰相,因為相權過大,被宋太祖想辦法壓制,最終官職也是一貶再貶,最後成為節度使,但是皇帝還是忌憚趙普的勢力,于是想辦法削弱藩鎮力量。
并把趙普管轄的藩鎮一部分劃分出來,直接歸屬朝廷管理。趙普曾經提出來的削藩政策最後應用到自己的身上,讓自己的勢力逐漸減少。
▲趙普
小結
削藩的政策讓唐朝末期五代以來無法處理的藩鎮問題得到解決,讓宋朝得到一定的強化。
【參考資料】
1.《宋史》
2.《趙普傳》
3.《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