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網聯汽車進入轉型關鍵期 業内:共享汽車将是其商業化重要場景

随着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5G和汽車産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汽車産業轉型更新的重要方向。

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十四五”國家資訊化規劃》,明确提出加快智能網聯汽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5G-V2X車聯網示範網絡建設,提升車載智能裝置、路側通信裝置、道路基礎設施和智能管控設施的“人、車、路、雲、網”協同能力,實作L3級以上進階自動駕駛應用。

業内人士介紹,要真正實作智能網聯汽車落地,需要兼顧“智能”和“聯網”,也就是說,既要有智能的車,還需要車内裝置聯網,以及車車協同、車路協同。

車路協同是我國倡導的技術路徑

何為智能網聯汽車?今年8月,工信部在解讀《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的意見》時指出,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實作車與X(車、路、人、雲等)智能資訊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覺、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作“安全、高效、舒适、節能”行駛,并最終可實作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網聯汽車中的智能通常包括自動駕駛、語音識别等技術,網聯則涉及5G通信、車聯網等。

記者了解到,車聯網是以行駛中的車輛為資訊感覺對象,借助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實作車與X(即車與車、人、路、服務平台)之間的網絡連接配接。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告訴央廣網記者,智能網聯汽車通常有兩條技術路徑,一是單車智能,車輛通過自身搭載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智能技術及裝置來完成行駛工作。二是車路協同,即智能車與車聯網的結合。

“比如駕駛車輛拐彎的時候,可能存在盲區,這時借助網絡可使駕駛員或車了解到盲區的路況,進而提高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劉剛表示,“車路協同的另一個價值展現在車的控制系統在運轉過程中可通過雲控制,且雲端可根據實時路況接管多輛汽車,進而讓車輛在行駛中遇到的突發狀況更可控。”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曾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自動駕駛的一個新階段,需要利用移動互聯将車輛、基礎設施和雲融為一體。

智能網聯汽車進入轉型關鍵期 業内:共享汽車将是其商業化重要場景

(圖源自CFP)

産業發展轉向多場景示範應用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正從測試驗證轉向多場景示範應用的關鍵時期,技術、資本、人才等方面都需要深度融合、統籌協調。”在本月舉行的2021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發展論壇(ICVTP 2021)上,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

今年7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釋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據介紹,相較于三部門在2018年釋出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這一次,《規範》在道路測試基礎上增加了示範應用,允許經過一定時間或裡程道路測試、安全可靠的車輛開展載人載物示範應用;并将測試示範道路擴充到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城市道路和區域。同時,針對測試車輛範圍增加了專用作業車,以滿足無人清掃車等使用需求,對測試示範主體則增加了網絡安全、資料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能力要求。

據工信部披露,全國27個省(市)出台管理細則,建設16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開放3500多公裡測試道路,發放700餘張測試牌照,道路測試總裡程超過700萬公裡,長沙、上海、北京等地還開展了載人載物示範應用,無人物流、配送等新模式應用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交通委于今年3月11日釋出的《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報告(2020年)》顯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開放243條、559.87公裡測試道路,向22家企業、152輛車頒發道路測試或示範應用資質。2020年上海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有效測試時長1.17萬小時,有效測試裡程39.7萬公裡。

今年4月,北京市釋出《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總體實施方案》,依托進階别自動駕駛示範區設立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以下簡稱政策先行區)。10月15日,政策先行區正式開放無人化測試場景。

北京市自駕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内外具備自動駕駛示範應用的城市基本都在開展主駕有人的道路測試驗證,而無人化是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的必經階段,更是技術研發的制高點和科技競争的聚焦點。

截至2021年7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支援長沙市共計發放三個批次55張自動駕駛車輛開放道路測試牌照,涵蓋智慧公共汽車、智能駕駛乘用車、智能駕駛環衛作業車、自動駕駛重型卡車4種類型的車輛。

業内:共享汽車将是商業化重要場景

工信部指出,智能網聯汽車是汽車産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正處于技術快速演進、産業加速布局的商業化前期階段。

工信部披露,2020年L2級智能網聯汽車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5%,2021年上半年提高至20%左右,L3級自動駕駛車型在特定場景下開展測試驗證。

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釋出的《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報告(順義指數2021)》預測,2021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規模将超過4000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将達到9000億元。

張翔認為,從車企的角度來看,車企出售車載軟體是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商業落地的路徑之一。“目前大部分乘用車已搭載了L2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以特斯拉、小鵬、蔚來等為代表的的少數車企已經對軟體收費了。”

張翔還指出,對于物流企業、計程車企業等營運方來說,則将通過收取服務費等來實作盈利。

劉剛也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将是共享汽車。“這對節能減排也有重大意義。”

11月25日,北京亦莊居民使用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完成首單商業付費,成為北京啟動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以來首單付費訂單。據百度Apollo方面消息,2021年上半年,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營運覆寫面積超600平方公裡,獲得測試營運牌照超410張,服務超40萬人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