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馬圓圓
編輯丨康曉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在被美國制裁打斷了第一次上市計劃後,國内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12月30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截至12月30日上午九點五十分,商湯(0020.HK)股價較發行價大幅上漲超15%,總市值1467億港元(約合1200億元人民币)。商湯此次上市募資淨額為55.52億港元。
上市為核心創始團隊帶來了可觀的财富效應。以上市首日市值計算,創始人湯曉鷗教授,身家超260億;聯合創始人徐立身家超10億元,王曉剛、徐冰身家也分别超過8億元和4億元。
商湯采用了遠端AR雲敲鑼的方式上市,商湯CEO徐立在上市儀式上表示,“7年前,很難想象一群名校畢業生願意加入一家前景不明朗,薪酬不高,甚至連名字也沒想好的公司。7年時間,商湯成長為亞洲的領軍科技企業,重新整理了行業、大衆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他還表示,“技術正在快速拉近虛拟和現實的距離。商湯的技術一方面推動現實世界的轉型,另一方面将數字世界的内容投身到現實感覺中。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贈量價值,必将帶來技術普惠的時代,商湯将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賦能百業。”
成功上市的商湯仍面臨不小挑戰。其一是外部制裁的影響。其二是AI企業一直存在的商業化難題。AI技術研發投入大、落地難早已是公開秘密,招股書顯示,商湯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高達 107.3%,2018年-2021上半年經調整淨虧損額分别為2.21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以及7.26億元。
“商湯處在一個需要長期深耕的行業,現在的階段,就像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徐立曾對騰訊新聞《财約你》說。
長期資金投入巨大,商湯等AI獨角獸企業迫切需要走向資本市場。今年以來,“AI四小龍”均全力沖擊上市,7月,依圖科技上市計劃擱淺,9月,曠視科技和雲從科技科創闆IPO獲通過。即便遇到重大外部變動可能對股價産生影響,商湯也迅速通過更換基石投資者和包銷商等方式二次招股。
商湯在招股書中講述了一個AI之外新的元宇宙故事。據《深網》統計,商湯在最新招股書中49次提及元宇宙,并将自己定義為“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台之一”。仍處于概念階段的元宇宙,能成為商湯未來重要的營收來源嗎?
海外投資者退出,機構投資者接盤
商湯原本計劃在12月16日公布最終發售價、配售結果等資訊,并于12月17日正式在港股挂牌交易。
由于美國制裁,商湯于12月13日緊急中斷上市程序,并在一周後的12月20日重新開機公開招股。發行規模和定價區間與此前保持一緻:共發行15億股,其中90%為國際配售股份,其餘10%為香港公開發售股份;招股價介于每股3.85港元至3.99港元,計劃籌資約60億港元。
二次招股與前一次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海外基石投資者退出。商湯鎖定了9名基石投資者,包括中國誠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彙資本、國盛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産業投資基金、上汽集團、國泰君安、香港科技園、希瑪眼科、泰州文旅,此前計劃認購的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等海外基石投資者均退出。
二是包銷商出現變動。商湯在公告中表示,根據香港包銷協定的修訂協定,國泰君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及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不再擔任聯席賬簿管理人、聯席牽頭經辦人及包銷商。
制裁對募資的影響主要展現在個人投資者層面。商湯股票在12月23日中午12點截止認購,根據全部14家券商公布的資料,認購商湯的個人投資者資金為13.37億港元,12月10日中斷的前次申購資金為30.8億港元,縮水57%。
基石投資者的募資則不降反升。第一批基石投資者認購額度為4.5億美元,第二批基石投資者認購額度達到了5.116美元(約39.9億港元),增長13.7%。
一群科學家的商業冒險
商湯的故事始于2014年,那年年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創辦了這家公司,創始團隊的幾位核心成員湯曉鷗、徐立、王曉剛、徐冰等都屬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湯曉鷗和王曉剛是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徐立、徐冰則是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
公元1600年前的商湯時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湯曉鷗希望以這個朝代所具有的開創性,寓意公司的技術原創精神,這是商湯名字的由來。不過還有一個流傳的版本是,“湯老師”從商,是以叫商湯。
這種調侃背後,是商湯創始團隊獨特的學院派氣質。商湯很多高管和中層員工都是湯曉鷗的學生,時至今日,商湯仍會定期組織員工閱讀論文,這些論文主要出自公司内部和聯合實驗室的作者。
湯曉鷗相信長闆理論,成立之初,商湯就通過大量招聘頂尖人才打造護城河。商湯内部人士曾告訴《深網》,這種方式早期曾遭遇投資者的拷問,因為商湯更像是一所研究院,而不是一家公司。2016年後,AI行業的火爆讓招聘技術人才的費用水漲船高,商湯早期的人才投入為公司打造了第一道競争壁壘。
創始團隊的科學家光環和AI行業熱潮爆發,讓這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的公司,持續獲得資本熱捧,從2014年到上市前,商湯累計拿到52億美元融資,2020年之前在一級市場的估值就已達到百億美元。
學者型創業者往往陷入重研發、輕市場的困境。不過商湯CEO徐立去年八月接受《财約你》采訪時說,他雖然也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但工作重心并不在技術研發,而是推進商業落地項目,對增長負責。
技術在實驗室誕生和将技術産業化是兩碼事。人工智能也并不是新技術,1956年夏天的達特茅斯會議,開啟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點,此後,盡管人工智能熱潮在全球範圍内數次爆發,但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能都隻是一個學術名詞,而非一個産業。
徐立提出了“工業紅線”的概念來解釋這種現象。過去60年,人工智能很難跨越這條工業紅線。直到2010年,神經網絡開始嶄露頭角,到了2014年,很多垂直領域做到了超過人類的準确率,這意味着人工智能具備了行業應用的可能性。
徐立說這種判斷是商湯創立的核心理由,是以商湯要做的是堅持原創技術,并把技術做到超越工業紅線。
上市是對這群科學家商業冒險的階段性總結。招股書顯示,截至IPO前,創始人湯曉鷗持股21.73%,高管中徐立持股0.9%,王曉剛持股0.73%,徐冰持股0.33%,SenseTalent(徐立、王曉剛、徐冰所持B類股票)持股12.17%。
元宇宙能緩解盈利焦慮嗎?
過去幾年,AI技術的神秘被揭開,資本熱潮褪去,生存成了創業公司的首要問題。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到了被稱為AI商業落地元年的2018年,無論資本還是創業公司,都從單純關注技術轉變為更加關注人工智能的商業落地。
商湯一直對外強調自身“1(基礎研究)+1(産品及解決方案)+X(行業)”的平台化戰略,并提出利用AI賦能百業的目标。
其業務基礎是人工智能軟體平台SenseCore,商湯将SenseCore應用到商業、城市、生活及汽車等場景中,進而收取軟體許可費以及銷售軟硬體一體産品。
人工智能軟體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沙利文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軟體的市場規模将達到1,218億美元,自2020年起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1.9%。中國計算機視覺軟體市場預期将按43.5%的複合年增長率,從2020年的人民币167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人民币1017億元。
但由于落地困難,商湯的近兩年整體營收增長相對緩慢。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業收入分别為18.53億元、30.26億元、34.46億元和16.52 億元,其中2020年收入增速13.8%。
商湯營收主要來自回款周期較長的To G業務。招股書顯示,2021年上半年,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慧汽車四大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别為39.2%、47.6%、8.9%和4.3%,面向政府及其部門的智慧城市業務營收占比近半。
這種業務模式導緻商湯的應收賬款比較高。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商湯科技的應收賬款及票據達到了40.4億元(甚至高于2020年全年營收),對應計提壞賬為7.85億元。商湯在招股書中提到,“我們的貿易應收款項周轉日數較長,主要是由于我們大部分收入來自公共部門,付款周期一般較長。”
此外,商湯的研發投入巨大。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 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支出分别為8.5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和17.7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别達到了48.9%、63.5%、71.1%、107.3%。
作為一家技術主導型公司,商湯較高的研發投入自然不是問題。商湯擁有規模龐大的技術研發隊伍,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商湯科技有40名教授上司研發工作,有3593名研發成員。
長期研發投入也積累了相應的技術實力,招股書披露,商湯在各項全球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并擁有8000多項人工智能專利及專利申請。
但疊加上應收賬款等因素,商湯的現金流情況吃緊。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别為-7.5億、-28.7億、-12.3億和-8.3億。
商湯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由2019年的人民币2869.4百萬元減少57.2%至2020年的人民币1228.8百萬元。”
AI商業化落地不易,商湯在招股書中講述了一個新的元宇宙故事。據《深網》統計,商湯在最新招股書中49次提及元宇宙。
例如在介紹智慧生活業務時,商湯将自己定義為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台之一。“元宇宙意味着實體世界、增強現實和虛拟現實在數字世界的融合。我們的SenseMARS 軟體平台内含3500個人工智能模型,支援感覺智能及混合與增強現實系統(MARS) ,創造了全新的元宇宙體驗。”商湯寫到。
商湯還在招股書中提到“智慧城市元宇宙、物聯網裝置元宇宙”等業務場景,并表示“将持續開發與推進元宇宙相關服務的商業化。繼續提升SenseMARS上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的功能和能力,夯實客戶基礎,建立更完整的研發生态,以鞏固公司在元宇宙領域的領先地位。”
騰訊新聞出品内容,未經授權,不得複制和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