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汤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元宇宙能否缓解AI变现焦虑?

商汤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元宇宙能否缓解AI变现焦虑?

作者丨马圆圆

编辑丨康晓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在被美国制裁打断了第一次上市计划后,国内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12月30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截至12月30日上午九点五十分,商汤(0020.HK)股价较发行价大幅上涨超15%,总市值1467亿港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商汤此次上市募资净额为55.52亿港元。

上市为核心创始团队带来了可观的财富效应。以上市首日市值计算,创始人汤晓鸥教授,身家超260亿;联合创始人徐立身家超10亿元,王晓刚、徐冰身家也分别超过8亿元和4亿元。

商汤采用了远程AR云敲锣的方式上市,商汤CEO徐立在上市仪式上表示,“7年前,很难想象一群名校毕业生愿意加入一家前景不明朗,薪酬不高,甚至连名字也没想好的公司。7年时间,商汤成长为亚洲的领军科技企业,刷新了行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他还表示,“技术正在快速拉近虚拟和现实的距离。商汤的技术一方面推动现实世界的转型,另一方面将数字世界的内容投身到现实感知中。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赠量价值,必将带来技术普惠的时代,商汤将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赋能百业。”

成功上市的商汤仍面临不小挑战。其一是外部制裁的影响。其二是AI企业一直存在的商业化难题。AI技术研发投入大、落地难早已是公开秘密,招股书显示,商汤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高达 107.3%,2018年-2021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额分别为2.21亿元、10.37亿元、8.78亿元以及7.26亿元。

“商汤处在一个需要长期深耕的行业,现在的阶段,就像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徐立曾对腾讯新闻《财约你》说。

长期资金投入巨大,商汤等AI独角兽企业迫切需要走向资本市场。今年以来,“AI四小龙”均全力冲击上市,7月,依图科技上市计划搁浅,9月,旷视科技和云从科技科创板IPO获通过。即便遇到重大外部变动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商汤也迅速通过更换基石投资者和包销商等方式二次招股。

商汤在招股书中讲述了一个AI之外新的元宇宙故事。据《深网》统计,商汤在最新招股书中49次提及元宇宙,并将自己定义为“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仍处于概念阶段的元宇宙,能成为商汤未来重要的营收来源吗?

海外投资者退出,机构投资者接盘

商汤原本计划在12月16日公布最终发售价、配售结果等信息,并于12月17日正式在港股挂牌交易。

由于美国制裁,商汤于12月13日紧急中断上市进程,并在一周后的12月20日重启公开招股。发行规模和定价区间与此前保持一致:共发行15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股份,其余10%为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招股价介于每股3.85港元至3.99港元,计划筹资约60亿港元。

二次招股与前一次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海外基石投资者退出。商汤锁定了9名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国诚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汇资本、国盛集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上汽集团、国泰君安、香港科技园、希玛眼科、泰州文旅,此前计划认购的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等海外基石投资者均退出。

二是包销商出现变动。商汤在公告中表示,根据香港包销协议的修订协议,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及交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不再担任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牵头经办人及包销商。

制裁对募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投资者层面。商汤股票在12月23日中午12点截止认购,根据全部14家券商公布的数据,认购商汤的个人投资者资金为13.37亿港元,12月10日中断的前次申购资金为30.8亿港元,缩水57%。

基石投资者的募资则不降反升。第一批基石投资者认购额度为4.5亿美元,第二批基石投资者认购额度达到了5.116美元(约39.9亿港元),增长13.7%。

一群科学家的商业冒险

商汤的故事始于2014年,那年年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创办了这家公司,创始团队的几位核心成员汤晓鸥、徐立、王晓刚、徐冰等都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汤晓鸥和王晓刚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徐立、徐冰则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

公元1600年前的商汤时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汤晓鸥希望以这个朝代所具有的开创性,寓意公司的技术原创精神,这是商汤名字的由来。不过还有一个流传的版本是,“汤老师”从商,所以叫商汤。

这种调侃背后,是商汤创始团队独特的学院派气质。商汤很多高管和中层员工都是汤晓鸥的学生,时至今日,商汤仍会定期组织员工阅读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出自公司内部和联合实验室的作者。

汤晓鸥相信长板理论,成立之初,商汤就通过大量招聘顶尖人才打造护城河。商汤内部人士曾告诉《深网》,这种方式早期曾遭遇投资者的拷问,因为商汤更像是一所研究院,而不是一家公司。2016年后,AI行业的火爆让招聘技术人才的费用水涨船高,商汤早期的人才投入为公司打造了第一道竞争壁垒。

创始团队的科学家光环和AI行业热潮爆发,让这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公司,持续获得资本热捧,从2014年到上市前,商汤累计拿到52亿美元融资,2020年之前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就已达到百亿美元。

学者型创业者往往陷入重研发、轻市场的困境。不过商汤CEO徐立去年八月接受《财约你》采访时说,他虽然也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但工作重心并不在技术研发,而是推进商业落地项目,对增长负责。

技术在实验室诞生和将技术产业化是两码事。人工智能也并不是新技术,1956年夏天的达特茅斯会议,开启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此后,尽管人工智能热潮在全球范围内数次爆发,但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都只是一个学术名词,而非一个产业。

徐立提出了“工业红线”的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过去60年,人工智能很难跨越这条工业红线。直到2010年,神经网络开始崭露头角,到了2014年,很多垂直领域做到了超过人类的准确率,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具备了行业应用的可能性。

徐立说这种判断是商汤创立的核心理由,因此商汤要做的是坚持原创技术,并把技术做到超越工业红线。

上市是对这群科学家商业冒险的阶段性总结。招股书显示,截至IPO前,创始人汤晓鸥持股21.73%,高管中徐立持股0.9%,王晓刚持股0.73%,徐冰持股0.33%,SenseTalent(徐立、王晓刚、徐冰所持B类股票)持股12.17%。

元宇宙能缓解盈利焦虑吗?

过去几年,AI技术的神秘被揭开,资本热潮褪去,生存成了创业公司的首要问题。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到了被称为AI商业落地元年的2018年,无论资本还是创业公司,都从单纯关注技术转变为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商业落地。

商汤一直对外强调自身“1(基础研究)+1(产品及解决方案)+X(行业)”的平台化战略,并提出利用AI赋能百业的目标。

其业务基础是人工智能软件平台SenseCore,商汤将SenseCore应用到商业、城市、生活及汽车等场景中,从而收取软件许可费以及销售软硬件一体产品。

人工智能软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沙利文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18亿美元,自2020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1.9%。中国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预期将按43.5%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0年的人民币167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人民币1017亿元。

但由于落地困难,商汤的近两年整体营收增长相对缓慢。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营业收入分别为18.53亿元、30.26亿元、34.46亿元和16.52 亿元,其中2020年收入增速13.8%。

商汤营收主要来自回款周期较长的To G业务。招股书显示,2021年上半年,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慧汽车四大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2%、47.6%、8.9%和4.3%,面向政府及其部门的智慧城市业务营收占比近半。

这种业务模式导致商汤的应收账款比较高。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商汤科技的应收账款及票据达到了40.4亿元(甚至高于2020年全年营收),对应计提坏账为7.85亿元。商汤在招股书中提到,“我们的贸易应收款项周转日数较长,主要是由于我们大部分收入来自公共部门,付款周期一般较长。”

此外,商汤的研发投入巨大。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 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支出分别为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和17.7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8.9%、63.5%、71.1%、107.3%。

作为一家技术主导型公司,商汤较高的研发投入自然不是问题。商汤拥有规模庞大的技术研发队伍,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商汤科技有40名教授领导研发工作,有3593名研发成员。

长期研发投入也积累了相应的技术实力,招股书披露,商汤在各项全球竞赛中已获得70多项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

但叠加上应收账款等因素,商汤的现金流情况吃紧。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5亿、-28.7亿、-12.3亿和-8.3亿。

商汤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由2019年的人民币2869.4百万元减少57.2%至2020年的人民币1228.8百万元。”

AI商业化落地不易,商汤在招股书中讲述了一个新的元宇宙故事。据《深网》统计,商汤在最新招股书中49次提及元宇宙。

例如在介绍智慧生活业务时,商汤将自己定义为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元宇宙意味着物理世界、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在数字世界的融合。我们的SenseMARS 软件平台内含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支持感知智能及混合与增强现实系统(MARS) ,创造了全新的元宇宙体验。”商汤写到。

商汤还在招股书中提到“智慧城市元宇宙、物联网设备元宇宙”等业务场景,并表示“将持续开发与推进元宇宙相关服务的商业化。继续提升SenseMARS上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功能和能力,夯实客户基础,建立更完整的研发生态,以巩固公司在元宇宙领域的领先地位。”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