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一、沐英其人

說起來沐英,很多人都會想起來《鹿鼎記》中的那個沐王府,不錯沐英就是那個沐王府的,他是沐王府的第一代,是明朝的大将。雖然沐英不像明初徐達、李善長那樣出名,但是他确實是一員名将,更是朱元璋的最信任的愛将。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朱元璋的老鄉)定遠縣一戶窮苦人家。父親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貧寒。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農曆五月,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元朝随即展開對紅巾軍的鎮壓,百姓民不聊生,年僅七歲的沐英跟随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幸他母親死在了逃難的路上,從此沐英成了一個孤兒,到處流浪。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在亂世人命如草芥,很難想象一個孩子如何能在兵荒馬亂的年月生存下去,沐英是幸運的至正十二年,八歲的沐英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當時已經是紅巾軍将領的朱元璋遇到了沐英,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後已經成親,可是膝下無子,于是就認沐英為義子,并且改命為朱英。從此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朱元璋夫婦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沐英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童年,是以說他是幸運的,在朱元璋身邊能夠收到很好的教育。

對于父母雙亡的沐英來說,朱元璋夫婦就是他的親生父母,他對待朱元璋夫婦如親生父母,對朱元璋的兒子們,就像親兄弟一樣。沐英在朱元璋身邊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當然也有很有才能,十幾歲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戰。至正二十二年年僅十八歲的沐英被提拔為指揮使,至正二十七年,沐英俘虜陳友定部将馮谷保。朱元璋命他恢複沐姓,并命他移師鎮守建甯(今福建三明建甯縣),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皆屬福建)。沐英已經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将領。

此後沐英多次領兵出戰,功勳卓著,被朱元璋和馬皇後多次誇贊,成為朱元璋軍中年輕的将領,前途無可限量。

二、雲南之患

朱元璋登基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是大明并不穩定。在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是不是的侵擾邊境,雖然朱元璋派徐達北伐,将蒙元趕出了大都,可是人家的大部分實力還在,為此朱元璋進行了多次北伐,不僅北部邊疆不穩,南部邊疆也是一樣,比如雲南。

當時盤踞在雲南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以昆明為其統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從退據蒙古沙漠地區的元朝殘餘勢力的指令。土酋段氏(就是那個會一陽指和六脈神劍的段氏)則控制着大理一帶,雖然直屬北元政府管轄,但處于半獨立狀态,與梁王政權之間不時發生武裝沖突。

而梁王則是元朝時候冊封的,根據史書記載元朝在雲南設定了鄯闡萬戶府,後來改為設定中慶路,封子忽哥為雲南王,鎮守雲南,後來又封賞其子孫為梁王,世代鎮守雲南。可以說雲南這個地區較為特殊,元朝影響力和控制力一直以來都非常大,畢竟被元朝統治了那麼多年,而且是是元朝派遣的心腹之人在管理。朱元璋曾經派遣使者到雲南去勸梁王歸順朝廷,不但遭到拒絕,還将随行的使者全部都給殺了,這讓朱元璋大怒,決心用武力收服雲南,穩定邊疆。

三、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朔,朱元璋下旨任命傅友德為征南将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将軍,帥師征雲南!沐英被任命為右副将軍,沐英的軍事才能在此展現的淋漓盡緻,沐英跟随着傅友德進軍曲靖,當時梁王派達裡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朝軍隊在另一岸。

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對自己不利。于是隻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幾十人從下遊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緻使達裡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朝軍隊趁機渡江。沐英讓勇猛會遊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後與達裡麻的軍隊展開大戰。達裡麻大敗被俘,沐英将二萬被俘士兵都放還故鄉,明朝軍隊聲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至此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徹底被消滅,可以說這一戰是沐英指揮得當才取得重大戰果的。

洪武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元曲靖宣慰司及中慶、潋江、武定諸路俱降,雲南平。此後沐英采取前後夾擊之法攻取了大理。“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诏築,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将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間道渡河,扳點蒼山而上,立旗幟。英亂流斬關進,山上軍亦馳下,夾擊,擒段世,遂拔大理。”

這一戰讓雲南西部徹底歸降大明,洪武十五年農曆七月,沐英率師傳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設立烏撒、畢節二衛。當年九月,土官楊苴糾集了二十萬叛軍攻打昆明。當時昆明城中缺糧,多數士兵生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傳回昆明,和馮誠合力,打敗叛軍,斬首六萬,守住昆明,穩定了局勢。至此雲南徹底平定,即使有反抗也是零星的反抗。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攻取雲南之戰

史書中記載沐英在雲南的戰鬥過程的很簡單,但是我們推測出來沐英在幾次關鍵的時刻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能說沐英一個人平定了雲南,但是他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雖然沒有沐英也可以平定雲南,因為這是大勢所趨,但是誰也不确定這到底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要損失多少人,起碼沒有現在這麼輕松,從曲靖一戰就能看出來,沐英的眼光和見識!

四、世代鎮守雲南,名副其實雲南王

雲南被平定了,總需要有人鎮守,朱元璋這個人疑心病很重,留在雲南鎮守的大将不僅要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讓他放心,于是他選中了自己的義子沐英,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旨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留沐英鎮守雲南。

能夠留下沐英鎮守一方面說明沐英的能力,另一方面說明朱元璋就是放心沐英在雲南,而沐英也卻是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十七年,曲靖酋長作亂,沐英親自率軍讨伐,平定之後沐英并沒有停下來,而是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蠻,打通田州的糧道。洪武二十年,沐英平定浪穹蠻族,消除了蠻族隐患

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國主思倫發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甯正率軍将其擊敗。次年,思倫發再次侵犯定邊,軍隊号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思倫發使用了上百頭大象進行攻擊。沐英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時,有感于火藥裝填速度太慢,改進了射擊方式。沐英把少量火槍手和弓箭手步兵混編,擺出前後三隊火槍手、神箭手。大象臨近時,第一隊火槍手、神箭手猛烈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如果象陣不退,第二隊再射;仍不退,第三隊跟上。明軍火槍、強弩齊發。大象有受傷的,有受驚的,驚慌回逃。明軍獲得勝利。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此戰大軍乘機沖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蠻賊将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明軍大獲全勝,思倫發逃走,諸蠻深受震懾,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這是沐英鎮守雲南之後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從此再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的行動,即使後面有叛亂,但是卻也沒有這麼大規模,可見沐英這一戰給了明朝多年的安穩。

沐英不僅在軍事上有造詣在發展經濟和文化上同樣出色。沐英在治理雲南期間,大力發展屯田,解決糧食問題。他把屯田增減情況作為考察官吏政績的主要依據,使屯田總數超過一百萬畝。沐英還修水利,杜絕水患;注重商業發展,召集商人進入雲南;開發鹽井,增加财源,修理道路,保護糧運,使人民安居樂業。

文化方面在各地重修及興建了一批儒學學宮,增設府州縣學十幾所,選擇民間優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讀書。并親頒學制、學規,禮聘人才任教。同時自己也積極參與其中,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了雲南文教事業的發展。是以沐英在雲南有很高的聲望,是真正的雲南王,沐英死後他的後代世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隻要沐家在雲南,那裡就基本很平靜,當然說明了沐英和沐家的影響力。

五、沐英能夠留下鎮守雲南的原因

一、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十六年,征滇戰役結束後,朱元璋即令沐英留守,其實留下沐英和當時的形勢有密切的關系。雖然當時明朝雖然以武力攻取了雲南各地,将蒙元的殘餘勢力趕出雲南,可是明朝在這裡的根基不穩固。因為蒙元勢力自忽必烈時期攻取雲南到洪武十六年被迫離境,前後統治雲南長達一個多世紀,其統治影響不可能随着明朝的一舉成功而喪失。同時雲南各地實施土司制度,各土司擁有軍事武裝,為防止統治之初的叛變,需穩定在此的統治。是以一定要留下一個人鎮守雲南。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當時平雲南的主将是傅友德,副将還有藍玉,沐英隻是其中的一個副将,論能力和聲望沐英比不上傅友德,而藍玉在北伐中也是戰功赫赫,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沐英呢?畢竟雲南距離京師遙遠,鎮守一方的大将選擇關系到明初整個政局的穩定與否,如果選人失誤的話,有有很大的麻麻煩。傅友德、藍玉雖然是朱元璋的大将,但是比起信任,朱元璋更信任沐英。

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自幼在朱元璋和馬皇後身邊長大,視如親子,朱元璋對沐英相當了解,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沐英超出一般臣子的信任,也就是說他們不僅是君臣也是父子,事實證明沐英對朱元璋和馬皇後的感情真的不一般,馬皇後病逝的時候,沐英還在平定雲南,聽說馬皇後去世悲傷到咳血,朱标去世,沐英悲傷到也跟着去世了,是以朱元璋最終選擇了義子留下來擔任鎮守大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選擇也是正确的。

二、沐英有軍事和行政的才能

沐英是朱元璋一手調教的,在征雲南的時候,沐英已身經百戰的将軍了,史書這樣記載的:“(沐英)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已,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縛馮谷保。”十八歲的時候已經鎮守一方,如果這是靠着朱元璋的義子身份,絕對站不住腳,可以看出來年輕沐英是有真才實學的。

洪武十年鄧愈征讨吐蕃,當時沐英是副将“充征西副将軍,從衛國公鄧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侖。功多,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這一年沐英年僅三十歲。

洪武十三年,沐英率兵攻打駐紮和林的北元勢力,保證了明朝北部邊防的安定。史書記載“元國公脫火赤等屯和林,數擾邊。十三年命英總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黃河,登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擊之,而自以骁騎沖其中堅。擒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獲其全部以歸。”這一戰穩定了明朝的北部邊疆。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有軍事才能之外,沐英也有行政管理的才能,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滞。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也就是說朱元璋都稱贊沐英的行政才能,鎮守雲南不僅要有軍事才能,因為那樣隻是一個武夫,而沐英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夫,是以他憑借自身能力讓朱元璋任命為他鎮守雲南的大将。

自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沐英在雲南待了十一年,最後是靈柩歸京師。沐英鎮守雲南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明朝在雲南的統治。沐英在滇活動不僅有利于雲南的安定與發展,還配合了明初統一戰争,對明初政局産生了深遠影響,沐英以其能力和功績,給大明守衛西南,是當之無愧的邊疆名将!

他是朱元璋的義子,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家族與國同休

沐英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