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缺乏底層邏輯,養育出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上一篇文章,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與父母抗争?因為他想做自己提到,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種子是否堅實飽滿,取決于父母是否願意遵守底層邏輯,願意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

孩子從一出生,這個獨立個體的身份便已注定,有了這個身份,才有了一系列養育活動的展開和施加對象。

比如,對剛出生的孩子,雖然,他不會說話,沒什麼能力,也沒有自我意識,還經常哭,需要父母24小時線上看護。

但即使如此,他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需要父母們在照顧和養育的時候,給予他足夠的尊重。

當他餓了,媽媽第一時間出現在他面前,給他喂奶;

當他尿了,媽媽第一時間出現在他面前,為他換尿布;

當他困了,媽媽第一時間,哄他睡覺;

當他想要跟媽媽互動的時候,媽媽第一時間捕捉到他的需求,投去溫柔的目光;

.......

在這樣一個被尊重,被當做獨立個體對待的過程中,孩子不隻是消化了乳汁,也在媽媽的态度中、目光中看到——原來,我是如此美好的一個人。

這種感覺,形成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也讓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

長大後,會看到這個孩子自信、陽光、覺得世界總是對他投以善意。

自然,他也會回饋他人、社會以善意。

缺乏底層邏輯,養育出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反之,如果媽媽不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隻是當做一個“試驗品”,當做一個他物,對他不予尊重,喂養他不是出于本能的愛,而是照本宣科“做實驗”。

按照書上所謂“科學喂養”規則,定點喂奶,定點哄睡,哭了不抱,醒了不管,無視孩子的需求,把孩子訓練成自己理想中樣子:到點吃飯、到點睡覺,不哭不鬧、 聽話、乖巧、懂事、獨立、不給父母添麻煩。

毫無疑問,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必定是不飽滿,有缺陷的。

孩子表面上看,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但他卻沒有屬于自己的真實的“内在”。

這會成為“隐疾”,在他日後的成長中,時不時地發作,并影響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當然,遵照這樣養育方式的父母隻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會這麼極端。

但不把孩子當做獨立主體,不以孩子的需求和意識為主,反以自己認為的“對孩子好”的想法為主,卻是大多數父母的做法。

最為突出的是,父母會認為,如果以孩子為主,尊重孩子,就是放縱孩子,溺愛孩子,慣壞孩子,孩子會無法無天,父母便會失去威信。

這裡面有個誤區,如果是真的把孩子當成獨立主體,就會尊重彼此的界限和規則,如同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一樣。

父母有父母的界限,孩子有孩子的界限,互相尊重,共同維護彼此的界限,是以就不會出現孩子侵犯父母的界限,突破規則的情況,也就沒有溺愛、放縱、無法無天的情況出現。

如果孩子身上有溺愛的表現,父母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孩子面前,沒有維護好自己的底線。

其實,溺愛,也是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不尊重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享受權利的同時,也享有自己該負的責任,該遵守的規則。

缺乏底層邏輯,養育出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缺乏底層邏輯條件下養育的孩子,主體感脆弱,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安全感,無法形成“我很好”、“媽媽很好”、“世界很好”的感覺。

他們如同癟小或是空殼的種子,既不自信,又對外界充滿不信任和敵意。

最主要的是,孩子會呈現出一種“空心”的狀态,很想做成一些事情,卻往往又做不到, 缺乏“心勁”。

而孩子攜帶着兒時這種不飽滿的狀态,一步一步成長,在某個階段,就會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父母面前。

甚至有的孩子,長大成人,這種不飽滿的狀态,還依然發揮着作用。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句名言:

當母親把孩子看作手中的陶土,拼命捏塑,以為自己必須為結果負責,則大錯特錯。

若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就會被過重的負擔壓垮,因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責任。

若你可以接受“寶寶是個蓬勃發展的小生命”,你就可以一面響應他的要求,一面從容自在地站在一旁欣賞小寶寶的成長,并從中得到樂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