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缺乏底层逻辑,养育出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上一篇文章,孩子为什么叛逆,不听话,与父母抗争?因为他想做自己提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种子是否坚实饱满,取决于父母是否愿意遵守底层逻辑,愿意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

孩子从一出生,这个独立个体的身份便已注定,有了这个身份,才有了一系列养育活动的展开和施加对象。

比如,对刚出生的孩子,虽然,他不会说话,没什么能力,也没有自我意识,还经常哭,需要父母24小时在线看护。

但即使如此,他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也需要父母们在照顾和养育的时候,给予他足够的尊重。

当他饿了,妈妈第一时间出现在他面前,给他喂奶;

当他尿了,妈妈第一时间出现在他面前,为他换尿布;

当他困了,妈妈第一时间,哄他睡觉;

当他想要跟妈妈互动的时候,妈妈第一时间捕捉到他的需求,投去温柔的目光;

.......

在这样一个被尊重,被当做独立个体对待的过程中,孩子不只是消化了乳汁,也在妈妈的态度中、目光中看到——原来,我是如此美好的一个人。

这种感觉,形成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也让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

长大后,会看到这个孩子自信、阳光、觉得世界总是对他投以善意。

自然,他也会回馈他人、社会以善意。

缺乏底层逻辑,养育出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反之,如果妈妈不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只是当做一个“试验品”,当做一个他物,对他不予尊重,喂养他不是出于本能的爱,而是照本宣科“做实验”。

按照书上所谓“科学喂养”规则,定点喂奶,定点哄睡,哭了不抱,醒了不管,无视孩子的需求,把孩子训练成自己理想中样子:到点吃饭、到点睡觉,不哭不闹、 听话、乖巧、懂事、独立、不给父母添麻烦。

毫无疑问,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必定是不饱满,有缺陷的。

孩子表面上看,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但他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内在”。

这会成为“隐疾”,在他日后的成长中,时不时地发作,并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当然,遵照这样养育方式的父母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会这么极端。

但不把孩子当做独立主体,不以孩子的需求和意识为主,反以自己认为的“对孩子好”的想法为主,却是大多数父母的做法。

最为突出的是,父母会认为,如果以孩子为主,尊重孩子,就是放纵孩子,溺爱孩子,惯坏孩子,孩子会无法无天,父母便会失去威信。

这里面有个误区,如果是真的把孩子当成独立主体,就会尊重彼此的界限和规则,如同成年人之间的交往一样。

父母有父母的界限,孩子有孩子的界限,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彼此的界限,因此就不会出现孩子侵犯父母的界限,突破规则的情况,也就没有溺爱、放纵、无法无天的情况出现。

如果孩子身上有溺爱的表现,父母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维护好自己的底线。

其实,溺爱,也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不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享有自己该负的责任,该遵守的规则。

缺乏底层逻辑,养育出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缺乏底层逻辑条件下养育的孩子,主体感脆弱,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安全感,无法形成“我很好”、“妈妈很好”、“世界很好”的感觉。

他们如同瘪小或是空壳的种子,既不自信,又对外界充满不信任和敌意。

最主要的是,孩子会呈现出一种“空心”的状态,很想做成一些事情,却往往又做不到, 缺乏“心劲”。

而孩子携带着儿时这种不饱满的状态,一步一步成长,在某个阶段,就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父母面前。

甚至有的孩子,长大成人,这种不饱满的状态,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句名言:

当母亲把孩子看作手中的陶土,拼命捏塑,以为自己必须为结果负责,则大错特错。

若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就会被过重的负担压垮,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责任。

若你可以接受“宝宝是个蓬勃发展的小生命”,你就可以一面响应他的要求,一面从容自在地站在一旁欣赏小宝宝的成长,并从中得到乐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