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司機脖子上長出1個“雞蛋”險丢命!這個習慣你可能也有|醫想不到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大家好,今天起,醫想不到将在每周三的頭條和大家見面啦~

已經有朋友犀利地推理到了頸動脈。沒錯,正是非常危險的頸動脈破裂!

那麼,老康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一起來看真相吧。

上期真相複盤

老康今年40歲,是一位常年跑貨運的“老司機”。

因為長期久坐,有頸椎和腰椎酸痛的老毛病——

注意了,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

我們知道,司機比多數辦公室白領辛苦多了,他們一天要坐就是十幾個小時,而且空間很局促。

除了吃飯倒水、上廁所、裝貨卸貨,中間基本上就沒怎麼下過車,系着安全帶就像被車座“鎖死”了,身體不能自由活動。

是以,唯一能稍微多動的部位是哪裡呢?當然隻有頭和脖子了!

(針對這條線索,大家其實可以多提問,找到隐藏的劇情,比如:是否跟他頸椎疼痛的症狀有關?他是否為了緩解這些症狀,去做了某個事情?)

是的,就連老康自己也沒有料到,這次的後果如此嚴重,竟然跟他日複一日“甩頭”放松脖子的習慣有關。

跟一般的轉頭扭頭不同,他甩得特别用力,一定要甩到關節“咔咔響”才覺得舒服一些。

而在我們脖子的側面,有一塊很脆弱的區域,叫“頸動脈窦”(詳見後文科普)。

他那天甩得用力過猛,頸動脈窦一不小心被撕開了一個小口,是以感覺脖子一側特别痛。

而腫起的“小包”不是惡性良性腫瘤,而是頸動脈破裂後、從裡面奔湧而出的動脈血,逐漸形成了血腫,随着血流的沖擊越變越大。

還有一條被隐藏的線索——手摸着腫塊,會感覺有東西一跳一跳的。這就是醫生所說的“搏動感”,其實就是脈搏在跳動啊!

男司機脖子上長出1個“雞蛋”險丢命!這個習慣你可能也有|醫想不到

圖檔來源:華商報

結果,老康硬是拖了半個月,從“杏仁”長成了“雞蛋”才去看病。如果不是破口一開始比較小,可能早就沒命了。

吞咽東西和呼吸困難,也是因為血腫越來越大,壓迫到了食管和氣管。

醫生經過檢查發現,他的左側頸總動脈中段血管已經破裂,形成了局部假性動脈瘤,這個瘤體有很高的破裂風險。

你可能會疑惑,假性跟真性動脈瘤的差別是什麼呢?

通俗來說,真性動脈瘤是動脈血管還沒破,隻是血管壁被血流沖擊,像吹氣球一樣“吹起”一個包;

而假性動脈瘤是動脈血管已經破了,血流湧入外面的軟組織,形成了血腫。

由于頸總動脈離心髒較近、内部壓力是很高的,就像一根水量充沛的“高壓水管”。

一旦這個“雞蛋”破裂大出血,短時間内就可能失血過多,導緻休克、死亡!

是以醫生才說“還好他來得不算晚”,并火速給他安排了急診手術,用微創介入的方法植入支架、把頸動脈的破口完全封閉,終于讓老康保住了一條命。

科普時間

頸動脈窦,在我們脖子兩側都有,靠近頸内和頸外動脈的分叉點,對控制心率和血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男司機脖子上長出1個“雞蛋”險丢命!這個習慣你可能也有|醫想不到

圖檔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ray513.png#file under CCO

但這個部位很脆弱,對按壓刺激非常敏感,會導緻心率和血壓急劇下降、腦缺血;如果頸部有血栓或斑塊、按壓後脫落,還可能引發中風。

此外,還可能引發迷走神經興奮和/或交感神經抑制,造成暈厥,甚至突發心髒驟停、猝死。

生活中,不少動作都可能刺激到這個部位,卻容易被我們忽視,比如:

情侶親熱時在脖子上“種草莓”;

朋友打鬧時假裝要“掐脖子”;

還有不正規的按摩師在頸部大力按壓等,都有危險。

是以,平時做這些動作一定要小心,别碰到這個“命門”。

而像老康這樣大力甩頭的動作,不隻是“壓迫刺激”,還有反複劇烈晃動對頸動脈造成的挫傷。

這個過程的發生原理,跟嬰兒搖晃綜合征很像——

研究發現,嬰兒被劇烈搖晃時,頭在脖子上來回擺動、頸部遭受反複創傷,可能導緻頸部和頭部的血管病變,甚至出現夾層和破裂。

是以,有些人喜歡把嬰兒抱着使勁搖,甚至抛起來再接住,這些動作也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感覺脖子酸痛,一定要去正規醫療機構的骨科或康複科治療。

醫生在“視觸叩聽”後一般會讓你拍片,明确病因後再做針對性的治療。

在正規的康複治療中,也有“掰脖子咔咔響”的動作(手法複位),但康複科醫生深谙解剖學原理,用的是專業安全的方法。

自己鍛煉時也要注意,避免讓頸部劇烈、大幅度地運動,因為你的脖子比你想象的更脆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