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公元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宋真宗賜以進士出身,仕途一帆風順,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之職)。政治上雖建樹不多,但能獎掖、引薦後進之士,範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晏殊一生志滿意得,養尊處優,其詞在當時頗負盛名,但多為遊宴和閑情逸緻之作。有《珠玉詞》。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上片點明“去年”,即在去年時,曾經有人唱新詞,有人在聽唱詞喝酒。說“一曲新詞酒一杯”,即在聽一曲新詞時,喝一杯酒來贊賞,說明所唱的新詞,都得到聽唱者的喝酒贊賞。是以雖然這是去年的事,還值得回憶。那時是去年花落的時候,現在又到了花落的時候;那時在這個亭台裡聽歌喝酒,今年又來到這個舊時來的亭台。去年聽歌喝酒直到夕陽西下,今年在這裡又看到夕陽西下。但去年的盛況幾時再回來呢?去年唱歌的人,去年共同喝酒的人,分散以後,難以再聚。隻有去年歡聚時的天氣今年又來了,去年歡聚時的亭台今年依舊。面對這個落花天氣,這個亭台,想到去年歡聚時的人和事,更增加傷感。
下片點明當時的天氣,是春末花兒落去的天氣,看到花兒落去,無法挽救,是以是無可奈何。看到燕子歸來,好像是去年飛來的燕子飛來尋覓舊巢,是以似曾相識。作者在小園的花徑裡獨自在徘徊。這裡點明“獨”字,說明隻有獨自一個,與去年聽歌飲酒的人都分散了,呼應上文,更有懷念去年歌者及聽歌飲酒的人的含意。
這首詞還有一個故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二十四引《複齋漫錄》說;晏殊和王琪“同步池上,時春晚,已有落花,晏雲:‘每得句,書牆壁問,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對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
《詞林紀事》卷三:“晏殊有《示張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開(陰曆三月的上巳日是清明節還沒放假),小園幽徑獨徘徊。春寒不盡斑斑(點點)雨,宿醉難禁滟滟(狀酒滿)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果園賦客(漢梁孝王的園裡接待了作賦的才人,比喻自己手下的才人)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指超衆的文才,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中三句與此詞同,隻易一字。細玩‘無可奈何’一聯,情緻纏綿,音調諧婉,的是倚聲家語。著作七律,未免軟弱矣。”
這裡指出作者對于“無可奈何”一聯,非常喜歡,既寫在詞裡,又寫在七律裡。《詞林紀事》的作者張宗橚認為“無可奈何”一聯,“情緻纏綿,音調諧婉”,是婉約派詞的語言,作為七律詩,就顯得軟弱。晏殊作的詞屬于婉約派,風格比較柔婉。“無可奈何”一聯,屬于柔婉的話,适用在柔婉的詞裡,是以用在七律裡顯得軟弱了。
在這首詞裡,“無可奈何”一聯最為著名。這聯的好處,是跟整首詞所表達的感情密切結合的。這首詞寫去年的人和事已經過去了,無法再回來,隻有去年的落花時節又到了,去年的亭台依舊。
這種人事全非的感慨,是無可奈何的。再說“去年天氣”又回來了,這個天氣就是落花時節,去年對着“花落去”就感歎“無可奈何”,今天對着“花落去”更感到“無可奈何”。這個“無可奈何”又結合着人事全非的感歎,加深了這種感歎。
從“夕陽西下幾時回?來看,這個“幾時回”,主要指去年的人和事不知幾時能夠回來,主要是盼望去年的人回來。可是盼到的,隻是似曾相識的燕子回來,這隻是聊勝于無,也是一種無可奈何。是以無可奈何是表達這首詞的心情,特别切合。至于《示張寺丞王校勘》的詩,“無可奈何花落去”,隻是對花落去的無可奈何,就全詩說,稱美梁園賦客的多才,并無其他的無可奈何感情;隻有對燕子的歸來的似曾相識,并沒有盼望其他人回來的心情。是以這一聯,在詞裡是非常貼切地表達作者的心情,在詩裡就沒有這種貼切的心情。就表達心情說,這一聯也适于用在詞裡。
閱讀連結
作者簡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1932年肄業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曆任上海開明書店校對、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中華書局編審。昆明第一屆文論學會會員,濟南文心雕龍學會會員。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詞例話》《文心雕龍注釋》《中國修辭學史》《毛澤東詩詞欣賞》等,專著輯為《周振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