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的劇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都快到劇終了,最後的反派卻仍然沒有現身。

大家都在紛紛猜測,這個神秘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得出的結論也是千奇百怪,說什麼的都有。
其實答案并沒有那麼複雜,隻要翻一翻曆史資料就能确定。
最後的反派,一定是東川王李譯忱!
他因被刺而身負重傷,應該是一種故意做出的假象,以迷惑視聽。
在前幾集的劇情中,已經通過聖人之口揭示了公子楚就是東川王。
大家都知道,公子楚其實是聯昉的最高主持人。
而聯昉則直接對聖人負責,是負責搜集、刺探情報并貼身保衛聖人的警衛機構,其職能類似于後來明朝的錦衣衛。
聖人能将如此重要的機構交給東川王負責,也足見對他的信任。
那麼,既然聖人如此地信任東川王,他為何還要反對和背叛聖人呢?
大家都知道,電視劇《風起洛陽》改編自馬伯庸先生創作的一本曆史懸疑小說《洛陽》。
雖然劇中的故事可能出自小說家的虛構,但其曆史背景和大多數人物,卻都有着真實的曆史原型。
衆所周知,《風起洛陽》中故事的時間線,是發生在女皇武則天退位前的最後一年。
劇中所謂的聖人,其實就是女皇武則天,而劇中東川王李譯忱的曆史原型,則是後來的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出生于大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其父李旦是武則天最小的兒子。
李隆基的母親姓窦,是當時的大理寺卿、莘國公窦誕的孫女,其父窦孝谌則擔任過潤州刺史之職。
因為出身于官宦人家,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窦氏從小就養成了溫婉典雅的性格和作風。
她在行動和待人接物方面總是循規蹈矩,從無越禮之處。
上元二年(公元676年),李隆基的父親李旦被唐高宗冊封相王,就在這一年,窦氏嫁入李旦府中,并被冊封為孺人。
孺人是唐朝時王府妃嫔的一種封号,地位低于王妃,但要高于其他女眷。
窦氏知書達理,又很端莊穩重,故而很受李旦的喜愛和敬重。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大權獨攬的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為了掩人耳目,她又把李旦推上了帝位,史稱唐睿宗。
李旦繼位後,窦氏也水漲船高,被晉封為德妃。德妃是唐朝時後宮中的“四妃”之一,品秩為正一品,地位僅次于皇後劉氏。
按唐朝時嫔妃的品秩,排在德妃前的應該還有貴妃和淑妃。不過,當時的李旦隻是一個傀儡,後宮中并沒有配齊那麼多的妃嫔,故而便以德妃為尊。
窦氏被冊封後,相繼生下了李隆基和金仙、玉真兩位公主,也算是兒女雙全的有福之人了。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而李旦則被降為皇嗣,從此搬往東宮,一家人關起門來,足不出戶,過起了深居簡出的幽禁生活。
可天有不測風雲,此時的窦氏并不知道,一場塌天大禍正在向她襲來,想躲也躲不開。
窦氏的宮中有一名看門的婢女,名叫團兒,生得膚若凝脂,面如桃花。
要說這個團兒可不是一般人,她本來是武則天的貼身女婢,卻被其指派來到窦氏宮中。
其目的,當然是要對李旦進行掌控和監視了。
按照武則天要求,團兒必須不露聲色地得到李旦的寵幸,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旦真實的内心想法。
當然,除此之外團兒也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想一輩子就這麼碌碌無為,也想借李旦而上位,謀求屬于自己的榮華富貴。
可是李旦在母親的威壓下,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哪裡還敢在女色上費什麼心思。
是以,團兒雖然想方設法地幾次接近李旦,卻都沒有什麼收獲。
團兒不甘心就這麼一事無成,思來想去,就把主意打到了窦氏與劉氏的頭上。
自己不能得到李旦的寵幸,全都是因為前面還擋着劉氏與窦氏。若找機會将她們全部除去,不就可以成功上位了嗎?
團兒想找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有一天晚上,窦氏與劉氏在一起閑聊。幽禁的生活,讓她們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壓力,随時都瀕臨崩潰。
兩人互相傾訴自己心中的郁結,說到傷心之處,禁不住互相抱頭痛哭。
但是哭泣歸哭泣,生活總歸還是要繼續的。
兩人結伴來到佛龛,點上香燭,頂禮膜拜。人活着總要有寄托,既然人是指望不上了,那就寄希望于神佛吧!
可誰知這個行為卻被團兒給看到了,她眼珠兒一轉,就有了一條毒計。
團兒找機會跑到武則天那裡,向她告發說:自己的主人窦氏與太子妃劉氏兩人經常私下裡求神問鬼,焚香禱告,想詛咒陛下早日歸天。
武則天聽說後勃然大怒,馬上下令讓宦官召她們進宮相見。
窦氏和劉氏還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慌忙穿好朝服。窦氏顧不上給年幼的李隆基和他的兩個姐妹交代什麼,就匆匆忙忙地趕往宮中了。
窦氏和劉氏在宦官的引導下,來到了嘉豫殿中。兩位太子妃三拜九叩後,擡頭時卻意外地看到了武則天那張因為憤怒而扭曲變形的臉……!
事後,窦氏和劉氏全部被武則天杖殺,屍體也被随意丢棄。以至于後來李隆基登上皇位後,想為其建造陵墓,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她的埋骨之所。
而李旦雖然心中悲痛,卻畏懼于武則天的威權,隻能在她面前裝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一句話都不敢提起。
再說那個團兒後來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下場。
她本來以為除掉了劉氏與窦氏,自己就可獨得李旦的恩寵,耀武揚威了。
可李旦是知道她的惡行的,對于她的厭惡,也是溢于言表,哪裡還會再去搭理她。
團兒惱羞成怒,既然自己得不到,那就親手毀了他吧!
于是她又跑到武則天那裡去告發:說李旦勾結李唐舊臣,意圖謀反。
不過,這一次團兒卻像是踢到了鐵闆,沒有把對方怎麼樣,反而弄傷了自己的腳。
原因是,一來李旦畢竟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她并不想讓他死。二來,朝中大臣畢竟還是李唐舊臣居多。
團兒這麼明目張膽地誣陷皇嗣,也不禁讓大臣們有了兔死狐悲之歎。
于是大臣們紛紛上書為李旦鳴冤,有一位忠于李唐的樂工名叫安金藏,竟然不惜當衆剖腹自殺,以表明皇嗣絕對不會謀反。
武則天被他的忠心所感動,讓人把他擡入宮中,令禦醫為其醫治。禦醫用桑皮線為安全藏縫合了傷口并敷上傷藥,直到第二天安金藏才蘇醒過來。
武則天撫摸着重傷的安金藏說:“李旦是朕的兒子,卻不能自己分辨冤屈,還要連累你到這個地步,真是可惜啊!”
于是下令停止調查皇嗣謀反一案,而此時團兒的惡行也被朝臣們公之于衆,武則天迫于輿論的壓力,終于下令處死了她。
窦氏死時,李隆基已經八歲了。這麼大的孩子早已經開始記事了,他又怎麼可能對此無動于衷?
不過李隆基這個人從小就被父親教育要隐忍内斂,他外表天真爛漫又聰明伶俐,很會讨武則天歡心,内心中卻充滿了對祖母的仇恨。
殺母之仇不共戴天,就算武則天再信任他,又怎麼可能消除他心中已經隐忍了二十年的仇恨。
《風起洛陽》原著小說的作者馬伯庸先生是一位對唐朝曆史有着很深研究的學者。在他建構的曆史背景設定中,又怎麼可能不考慮這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是以,劇中的東川王一定會黑化,而最後的反派也一定是東川王!不知道您怎麼看?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注:本文系閑人曆史故事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和抄襲!請文抄公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