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城非遺知多少?探秘東阿文明縣

據文旅聊城:

東阿縣不僅在2017年被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從此非物質文化遺産“東阿雜技”成為了東阿縣一張靓麗的城市名片。東阿縣還是我國著名的國術之鄉,最具代表的便是東阿二郎拳了。

東阿雜技

2009年,東阿雜技被列入第二批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名錄。東阿雜技源遠流長,名揚四海,稱得上中國雜技的故鄉和搖籃。

五千多年前,東夷部落首領蚩尤主要活動區域就在今天的東阿一帶,蚩尤被譽為“雜技始祖”。古代雜技源于角抵戲,又名蚩尤戲。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品種不斷增加,技藝不斷提高,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主,彙集各種表演藝術于一體的新品種“百戲”。

東阿雜技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善于“跳丸擊劍”的曹植,使得東阿雜技和他的詩文一樣光耀千古,“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更加充分地展現了曹植“雜技鼻祖”的地位。

1951年,在東阿曹植墓發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頭形五花石球1個,據考證即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東阿雜技的起源從曹植算起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曆史。

說起東阿雜技藝人,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季小芳,現任東阿縣雜技團團長、東阿縣雜技教育訓練中心主任、中國東阿籍雜技演員聯誼會會長。季小芳曾說:一般雜技演員在6歲、7歲就要進團練習,經過刻苦訓練,要經過四五年的時間才可以上台表演。

近年來,東阿雜技在節目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僅在國内打出了名堂,還将東阿雜技推向國際,斬獲獎項無數。

東阿二郎拳

2016年,東阿二郎拳被列入第二批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名錄。東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流傳至今已有600餘年,是東阿本地土生土長的拳種。

早在明清中後期,就村村設拳場,人人練武藝,江湖上早就有“好拳不打銅城”、“镖不喊銅城”的說法,二郎拳、大紅拳等20餘門拳種器械,在該縣廣為傳承。

古老的拳種生生不息,在東阿北雙廟、黃集、東關、南關、鄭于、馬安、陳店、葫蘆頭等地繁衍傳承,并先後流傳至東昌府、陽谷、菏澤、巨野等周邊縣市及河南、河北等地。

曆經數代傳承發展和豐富,先後融入十二路譚腿、蹓腿式、四步架子、三步架子、二郎架子、大八步架子、小八步架子、五花炮捶、小迷糊陣架子、吊膀連環捶、明堂捶、八翻捶和各種器械及硬氣功法等,形成了目前所練的東阿二郎拳體系。

傳統國術可以說是現代競技國術的源頭,傳承、發展傳統國術優秀拳種對中國國術有着格外重要的意義,對于保護和傳承聊城各傳統國術拳種也具有深刻的影響

小夥伴們,冬天不知去哪裡玩,就來東阿看雜技,看二郎拳吧!在這你還能品阿膠,登魚山,聽梵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