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旅聊城:
东阿县不仅在201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杂技”成为了东阿县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东阿县还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最具代表的便是东阿二郎拳了。
东阿杂技
2009年,东阿杂技被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名录。东阿杂技源远流长,名扬四海,称得上中国杂技的故乡和摇篮。
五千多年前,东夷部落首领蚩尤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东阿一带,蚩尤被誉为“杂技始祖”。古代杂技源于角抵戏,又名蚩尤戏。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品种不断增加,技艺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主,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新品种“百戏”。
东阿杂技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善于“跳丸击剑”的曹植,使得东阿杂技和他的诗文一样光耀千古,“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曹植“杂技鼻祖”的地位。
1951年,在东阿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东阿杂技的起源从曹植算起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说起东阿杂技艺人,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季小芳,现任东阿县杂技团团长、东阿县杂技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东阿籍杂技演员联谊会会长。季小芳曾说:一般杂技演员在6岁、7岁就要进团练习,经过刻苦训练,要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才可以上台表演。
近年来,东阿杂技在节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仅在国内打出了名堂,还将东阿杂技推向国际,斩获奖项无数。
东阿二郎拳
2016年,东阿二郎拳被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名录。东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是东阿本地土生土长的拳种。
早在明清中后期,就村村设拳场,人人练武艺,江湖上早就有“好拳不打铜城”、“镖不喊铜城”的说法,二郎拳、大红拳等20余门拳种器械,在该县广为传承。
古老的拳种生生不息,在东阿北双庙、黄集、东关、南关、郑于、马安、陈店、葫芦头等地繁衍传承,并先后流传至东昌府、阳谷、菏泽、巨野等周边县市及河南、河北等地。
历经数代传承发展和丰富,先后融入十二路谭腿、蹓腿式、四步架子、三步架子、二郎架子、大八步架子、小八步架子、五花炮捶、小迷糊阵架子、吊膀连环捶、明堂捶、八翻捶和各种器械及硬气功法等,形成了目前所练的东阿二郎拳体系。
传统武术可以说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头,传承、发展传统武术优秀拳种对中国武术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聊城各传统武术拳种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小伙伴们,冬天不知去哪里玩,就来东阿看杂技,看二郎拳吧!在这你还能品阿胶,登鱼山,听梵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