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好,非常感謝朋友們打開小編的文章,我将一如既往的給大家開誠布公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如果說接下來的内容哪怕能對您産生一些小小的快樂,筆者将不勝榮幸!

關于那拉氏,也就是《如懿傳》主角如懿的斷發之事,有人還曾以這件事為乾隆辯解。
南京博物館的“走進養心殿”特輯中,據說有一份“十五阿哥請安折”,當時乾隆如此批道: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當下你同福隆安審問他們十八日如何剪發之事,他(她)們為何不留心,叫他們出去他們就出去嗎?要尋自盡難道他們也裝不知道嗎?”
“再令阿哥公主福晉們進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們念,他(她)怎麼禮,做何光景,一一記下,不必寫折子,涿州接駕你再奏。”
“皇後此事甚屬乖張,如此看來,他(她)平日恨我必深。宮外圓明園他住處、淨房,你同毛團細細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蹤迹,等朕回宮再奏,密之又密。”
乾隆在冊封如懿的過程中,之是以要一再聲明這是奉太後懿旨,其實有二個原因,一個是内心裡極不情願,算是對富察氏和自己的一個交代,一個是标榜自己孝。
清朝特别重孝,乾隆也确實孝,但是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乾隆是孝而不順。他把孝給你可以,但你隻可被動接受,他在某些事上可以孝順,但在某些事上卻絕對孝而不順,會使盡各種技巧,向着影帝寶座攀登。
乾隆的這種性格,就連太後起初都沒有看清楚,是以她有一次就“鬥膽”給乾隆提了二個政務方面的建議。太後提的啊,乾隆很孝順,他立刻把事辦了,但是私下裡呢?
乾隆不但把傳話的那個太監一會兒辣椒水,一會兒老虎凳,弄得生不如死,還一再嚴厲訓誡,太後幹政為什麼不勸谏?她老人家沒文化不識字不知道這個,難道你們也不知道嗎?
他那矛頭明明是指向太後的,但他卻沽名釣譽,曲裡拐彎,這弄得“沒文化不識字啥也不知道”的太後,從此隻好謹慎避開雷區。
是以在如懿這事上,乾隆口頭上的那些表達,根本當不得真,真要知道他是怎麼回事,隻有從他的作為上細細推敲。
如懿是七月十四去世的,如此大事乾隆自然得有反應,但是乾隆是如何昭告天下的呢?他發了這樣一份诏書: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後于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後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後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後性忽改常,于皇太後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迹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後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緻。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号,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複循孝賢皇後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内務府大臣承辦。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如懿斷發被幽禁之後,這可是乾隆第一次正式公布内情,也就是我跟皇後沒啥,她真是突然瘋了,連對太後的孝道也沒了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他死之後,據說他兒子嘉慶皇帝在親政之初,就曾下令把那拉氏按照皇後喪儀重新下葬,這真是妥妥的打臉。
乾隆的父親雍正,向來被人稱為刻薄寡恩,當年乾隆上台,為了博取寬仁英明的名聲,不也曾立刻巧立名目做了各種翻案糾偏嗎?
他能夠為自己,為鞏固地位,順從民意,打雍正的臉,他兒子自然也可以打他的臉,這種事可不隻是他會做。
隻不過他們都需要在自己的臉面和父親的臉面之間,找一些平衡,玩弄一些糊弄鬼的把戲罷了,是以那拉氏的結果就很可能是,一面以皇後之禮從新下葬,一面又仍舊呆在純妃地宮裡。
皇帝們的所謂仁義大抵如此。
你還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各位小可愛們在評論下面與大家一起讨論關于你知道的趣事。喜歡小編的可以點個關注哦,小編每天都會更新一些趣談,有興趣的點關注不迷路,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