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好,非常感谢朋友们打开小编的文章,我将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开诚布公的分享一些知识和看法,如果说接下来的内容哪怕能对您产生一些小小的快乐,笔者将不胜荣幸!

关于那拉氏,也就是《如懿传》主角如懿的断发之事,有人还曾以这件事为乾隆辩解。
南京博物馆的“走进养心殿”特辑中,据说有一份“十五阿哥请安折”,当时乾隆如此批道: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她)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
“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她)怎么礼,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
“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他(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乾隆在册封如懿的过程中,之所以要一再声明这是奉太后懿旨,其实有二个原因,一个是内心里极不情愿,算是对富察氏和自己的一个交代,一个是标榜自己孝。
清朝特别重孝,乾隆也确实孝,但是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乾隆是孝而不顺。他把孝给你可以,但你只可被动接受,他在某些事上可以孝顺,但在某些事上却绝对孝而不顺,会使尽各种技巧,向着影帝宝座攀登。
乾隆的这种性格,就连太后起初都没有看清楚,所以她有一次就“斗胆”给乾隆提了二个政务方面的建议。太后提的啊,乾隆很孝顺,他立刻把事办了,但是私下里呢?
乾隆不但把传话的那个太监一会儿辣椒水,一会儿老虎凳,弄得生不如死,还一再严厉训诫,太后干政为什么不劝谏?她老人家没文化不识字不知道这个,难道你们也不知道吗?
他那矛头明明是指向太后的,但他却沽名钓誉,曲里拐弯,这弄得“没文化不识字啥也不知道”的太后,从此只好谨慎避开雷区。
所以在如懿这事上,乾隆口头上的那些表达,根本当不得真,真要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只有从他的作为上细细推敲。
如懿是七月十四去世的,如此大事乾隆自然得有反应,但是乾隆是如何昭告天下的呢?他发了这样一份诏书:
“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如懿断发被幽禁之后,这可是乾隆第一次正式公布内情,也就是我跟皇后没啥,她真是突然疯了,连对太后的孝道也没了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他死之后,据说他儿子嘉庆皇帝在亲政之初,就曾下令把那拉氏按照皇后丧仪重新下葬,这真是妥妥的打脸。
乾隆的父亲雍正,向来被人称为刻薄寡恩,当年乾隆上台,为了博取宽仁英明的名声,不也曾立刻巧立名目做了各种翻案纠偏吗?
他能够为自己,为巩固地位,顺从民意,打雍正的脸,他儿子自然也可以打他的脸,这种事可不只是他会做。
只不过他们都需要在自己的脸面和父亲的脸面之间,找一些平衡,玩弄一些糊弄鬼的把戏罢了,所以那拉氏的结果就很可能是,一面以皇后之礼从新下葬,一面又仍旧呆在纯妃地宫里。
皇帝们的所谓仁义大抵如此。
你还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各位小可爱们在评论下面与大家一起讨论关于你知道的趣事。喜欢小编的可以点个关注哦,小编每天都会更新一些趣谈,有兴趣的点关注不迷路,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