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封建與郡縣的抉擇中,為何劉邦最終選擇了分封諸侯國?

關于劉邦建立漢朝時為何會選擇分封諸侯國,或者說為什麼會選擇郡國并行制?這與當時西漢建立時的國情背景以及劉邦個人面臨的現實問題息息相關。也正是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劉邦不得不選擇分封諸侯。

在封建與郡縣的抉擇中,為何劉邦最終選擇了分封諸侯國?

劉邦的分封

劉邦的分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異姓諸侯王和同姓諸侯王。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時,就已經冊封或者承認了七個異性功臣為諸侯王(算上後來接替臧荼為燕王的盧绾一共八個),随後又在他在位期間陸續冊立和分封了十一個同姓諸侯王。在這兩個層次中,異姓諸侯王是代表舊有勢力和滅項功臣。而同姓諸侯王則是代表皇族宗室。

異姓諸侯王: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都是各地舊有貴族勢力及滅項功臣。其中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姬信和燕王盧绾是滅項功臣,而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趙王張耳則是項羽紛紛諸侯時就以稱王的舊有勢力。但是這些舊有勢力無一例外都是在楚漢之争中支援了漢王劉邦的。這些異姓諸侯王都是最早的一批被劉邦分封的諸侯王,即使後來接替臧荼被封為燕王的盧绾也是在劉邦登基後不久就受封。

同姓諸侯王:劉邦陸續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最後一共達到了十一個,這些人無疑例外都是皇族和宗室代表。其中劉邦的兄弟輩三人、兒子七人、侄子一人。在這些人中隻有劉邦的二哥劉仲、四弟劉交、從兄劉賈和庶長子劉肥是比較早的同姓諸侯王,其他的都是後來在逐漸清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陸續分封的。

劉邦分封的過程:從劉邦分封諸侯的階段過程來看,大緻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在與西楚霸王項羽作戰過程中的分封,主要是為了拉攏各方勢力形成聯盟;二是在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剛剛建立大漢王朝時,此時主要是為了兌現承諾和犒賞功臣,西漢王朝初期的諸侯分封也就由此确定基本架構;第三階段是劉邦登基後不久,基于對楚王韓信的忌憚和猜疑,劉邦開始有步驟的清除異姓諸侯王,随後不斷分封同姓諸侯王來接管異姓諸侯王的封地。

在封建與郡縣的抉擇中,為何劉邦最終選擇了分封諸侯國?

劉邦分封的無奈

關于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選擇繼續分封諸侯國,在西漢初期形成了郡國并行制的“折中”體制的原因。如果從當時的國情背景和劉邦個人情況分析,其實無不透露出劉邦的“無奈”。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時秦亡之後當時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項羽也罷、劉邦也好,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依舊不能不承認他們沒有絕對的能力控制整個版圖。那些“六國舊貴族”、項羽分封的“諸侯”以及跟随劉邦出生入死的功臣們都眼巴巴的看着這位剛剛結束戰亂的新天子。深谙人性及政治規則的劉邦當然不會蠢到立即“翻臉”,因為那會讓他立刻從天子變成天下群雄的“新目标”。

劉邦的勝利是代表“布衣”的勝利,但也由此決定了他沒有足夠的家族實力來控制偌大一個大漢王朝。劉邦出生市井草莽,他的班底基本是跟随他在沛縣起家的“兄弟們”,這些人雖然對劉邦保有足夠的忠誠度,但是這些人在長期講究血統的山東六國并不具備足夠的威望,而劉邦本人的皇族内部也沒有足夠多的有才能的人來出鎮地方,再結合秦朝滅亡的時候,皇室内部沒有助力的教訓。是以劉邦也隻能無奈的承認這些舊有勢力的地位和權力,同時逐漸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諸侯來加強劉氏家族對全國的統治。

曆史的慣性讓劉邦不敢“逆潮流”而動。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成熟的大一統王朝必然是要實行郡縣制和抑制分封制才能讓王朝内部穩定。但是劉邦所處的時代正是郡縣制興起的階段,雖然經過戰國時期的實踐,各諸侯國都已經認識到了郡縣制的優越性,雖然不如秦國實行的那麼徹底,但是六國都陸續有了這樣的制度。而秦國的統一更是讓郡縣制在全國基本做到了全面推行。但是與從上古方國時期就開始到西周完善并實行的分封制長達數千年的曆史相比,郡縣制的推行還屬于新生事物。故而秦朝一滅,項羽就分封十八路諸侯,事實上就讓分封制重新回歸。而作為以弱勝強的劉邦,他的倚仗就是那些各方諸侯的支援,是以他不能也不敢在剛剛建立新王朝不久就剝奪這些諸侯們的權力和地盤。

綜上,分封制實行多年的影響和當時仍然殘存的六國貴族勢力,以及秦亡之後到楚漢戰争結束産生的各方勢力的客觀存在,都使得劉邦不得不繼續分封諸侯。同時為了鞏固自己家族對大漢江山的統治,劉邦也願意采用分封皇族宗室這些同姓諸侯王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封建與郡縣的抉擇中,為何劉邦最終選擇了分封諸侯國?

劉邦分封中的靈活和政策

其實從骨子裡劉邦對分封諸侯是沖突的,如果抛開上述劉邦的無奈,他肯定是不願意進行分封的。但是作為一個從市井走出了的草莽英雄,他不得不采用靈活和有政策的方式來推行這種分封。

在劉邦集團中最早的分封,其實從楚漢戰争的初期就開始了。劉邦從漢中突襲關中時,就對投降的秦朝降将,也是項羽分封的關中三王中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就保留了他們的諸侯地位。當然劉邦占據了他們的地盤,并裹挾這些諸侯一起東出關中進攻項羽。這是劉邦對待分封的第一種政策,即吞并土地,保留爵位。

随後輕松占據項羽都城的劉邦,在項羽率領精銳騎兵突襲之下一敗塗地。這讓楚漢雙方開始向着相持階段邁進,同時也讓劉邦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項羽的差距。此時他開始極力拉攏各方勢力,以聯盟的方式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來對抗強大的項羽。由此劉邦的“以土地換勝利”的政策調整了劉邦對分封的決策。這一時期的典型事例就是劉邦帳下的兩位謀士提出的兩套“以土地換勝利”的政策。一個是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國舊貴族來拉攏這些勢力共同對抗項羽,另一個則是當時勸阻了郦食其的計謀的張良提出來的新版本的“以土地換勝利”,那就是對韓信和彭越等人封王,以換取這些軍事力量的支援,最終取得了對項羽的勝利。

劉邦登基之後,面對這些地方勢力和文武功臣他不得不首先采取明确這些諸侯王的方式來穩定大局,同時也是安撫這些滅項功臣的手段之一。但是劉邦的這些分封隻是暫時的妥協和安撫,他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就開始醞釀“削藩”。

在劉邦分封完異姓諸侯王之後不久,就借口搜捕項羽舊部,逼反了燕王臧荼。但是此時劉邦還是采取分封盧绾這個新異姓諸侯王來安撫其餘的異姓諸侯王們。因為他最忌憚的楚王韓信還沒有解決。随後劉邦用陳平的計謀誘捕了韓信,革除他的王爵,帶回京城加以控制,此時劉邦就開始露出他的獠牙,他一口氣分封了四位同姓諸侯王,并将韓信的楚國一分為二,都分封給了自己的兄弟,随後又将在山東六國有着極高戰略地位的齊地分封給了自己的長子。這些舉措無一不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力量。

随後劉邦陸續将其他異姓諸侯王一一清除,除了地處偏遠蠻荒之地的長沙王吳芮之外。這些被清除的諸侯王的封地,也被劉邦陸陸續續分封給了自己的子侄。在清除過程中,劉邦也益發認識到自己對各地的控制力還很弱,地方勢力依舊很強,是以劉邦也益發擔心有新的反抗出現,于是他反而開始熱衷于分封,當然這時的分封就必須是他的兒子這樣的嫡親血統或者子侄輩中能力較強者。

最終劉邦在臨終前,也對西漢的分封制進行了一個明确,即與大臣們殺白馬立盟約“非劉氏不得為王”。也算是為他的分封做了一個最後的注腳,那就是給異姓的分封制,劉邦是骨子裡反對的,但是鑒于自己家族的統治基礎還比較薄弱,他熱衷于将皇族子弟分封出去鞏固統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