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百科之二十七|麒麟起舞 納福祈祥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12月18日于廣州塔舉行。作為非遺資源極為豐富的曆史文化名城,廣州的非遺在近年于傳承力度、創新能力、傳播水準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屢屢成為圈内外焦點。

非遺品牌大會(廣州)也是全景式掃描廣東非遺的重要平台,是一睹廣東非遺今時新貌的絕佳視窗。

借此,讓我們對廣東代表性非遺項目做全景式掃描,以飨讀者。

麒麟舞蘊含着民間納福迎祥的願望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求,兼具藝術觀賞性與民俗寓意性。

麒麟舞是廣泛流行于全國各地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它是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征,表演時通常以鑼鼓加唢呐伴奏,集舞、樂于一體。

麒麟舞一般在農閑時節及節日或吉日演出,稱為“麟頭”“麟尾”的兩位舞者藏蓋于道具麟皮之内,扮成麒麟狀,表演啃癢、抖毛、盤桌子、盤闆凳、盤燈籠、登高、跌撲、望月等技藝性很強的動作,同時以打擊樂器從旁伴奏。麒麟舞粗犷活潑、激烈火爆、威風十足,在氣勢宏大、節奏感強烈的打擊樂烘托下,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受,令觀者精神為之一振。

非遺百科之二十七|麒麟起舞 納福祈祥

(黃閣麒麟舞)

廣東的麒麟舞分為客家、廣府等流派,在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多個村落廣泛流傳着廣府麒麟舞。黃閣麒麟舞由一人舞頭、一人舞尾組合表演,基本套路是表現麒麟從出洞、采青、巡遊花園、回洞的過程,以采青為主幹情節,具體包括出洞、繞頭、耍尾、尋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其中又特别着意繞頭、耍尾的舞法。

黃閣麒麟舞的一個突出之處,是由陣容壯觀的八頭麒麟同時起舞,以兩頭大麒麟領舞,六頭小麒麟作為群舞,大小配合,動作呼應,氣勢逼人。另一突出之處,是在麒麟采青時,加入南派國術中打長棍的技巧,具體是設一引舞者,手持長棍,将“青”系于長棍末端,一邊威風地展示“打長棍”的套路,一邊穿行跳躍于麒麟群中,使群舞隊形有分有合,翻騰起伏,錯落有緻,将麒麟憨厚活潑、粗犷威武的性格神态表現得活靈活現。舞者還有僅用嘴咬麒麟頭,表演麒麟遊花園的高難度技巧。

非遺百科之二十七|麒麟起舞 納福祈祥

(黃閣麒麟舞多頭麒麟群舞)

黃閣麒麟舞講究音樂伴奏的效應。除了使用傳統的大鑼、大鼓、大钹外,還将排鼓、廣東大笛(唢呐)及單打等八音鑼鼓融入其中,且常用廣東音樂的名曲《得勝令》,使節奏跳躍有力,旋律歡快而有氣魄,充滿濃厚的地方韻味。

黃閣麒麟舞常于當地的傳統節慶等習俗活動中表演,蘊涵着民間納福迎祥的願望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求,既有很強的藝術觀賞性,也有很強的寓意性,對研究嶺南習俗中的民間信仰和傳統舞蹈有較高價值。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通訊員:文木

圖/文木文化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劉麗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