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南下受阻

1853年,當慣了歐洲憲兵的沙俄發動了一場“上司歐洲瓜分土耳其”的克裡米亞戰争。戰争之初,沙皇尼古拉一世對戰勝奧斯曼帝國還是頗有底氣的,一來扮演歐洲領袖的強烈願望在作祟,二來自恃有“神聖同盟”的兩位堅強盟友可以依仗。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對沙俄“向巴爾幹地區不加克制的行動”,不僅英法等歐洲列強跳出來激烈反對,連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盟友也撕下了友善的面具。

沙俄占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後,奧地利擔心自己的“多瑙河經濟”受制于人,同時也不願看到沙俄将勢力擴張到巴爾幹,加上法國的威逼利誘,這位盟友不僅沒有出手相助,反而陳兵邊境威脅沙俄撤兵。

而在四年前的普奧争端中,普魯士對沙俄袒護奧地利早已忿忿不平,何況對巴爾幹這個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地區,精明的普魯士國王可不願為朋友火中取栗,沙俄向南與英法迎頭相撞倒是他很願意看到的。

英法雖然一直不對付,但在遏制沙俄擴張這點上總能一拍即合。兩國先在各自國内大造“錫諾普屠殺”輿論,進而“順應民意”共同出兵援助土耳其。在法國的撺掇下,撒丁王國也在後期加入對俄作戰。

仗打到1855年3月,歐洲憲兵起初設想的帶頭群毆土耳其變成了自己被歐洲列強群毆,尼古拉一世索性氣死了。新任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清楚,農奴制下全面落後的俄軍是不可能打赢這場“第一次現代化戰争”了。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被奧地利從背後捅了刀子,沙俄到最後還不得不接受來自這位盟友的“最後通牒”。1856年2月,在巴黎召開的停戰談判中,經過激烈讨價還價,終于在3月30日簽訂了《巴黎和約》,俄羅斯帝國難得接受了一次“不平等條約”:

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俄羅斯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承認由各強國對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把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放棄對土耳其境内東正教的保護權;多瑙河航行自由,黑海中立化,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

這次,沙俄向南擴張撞得頭破血流,貪婪的北極熊遂将目光轉向東方,企圖用侵略中國“彌補損失”。共同收拾完沙俄,英法也得以調出較多兵力轉向中國,哥倆又開始在遠東你追我趕争相覓食。

第二次鴉片戰争

戰争分為“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而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就發生在克裡米亞戰争結束後的1856年底。當年12月,英法聯軍5600餘人在珠江口集結,俄國公使同美國公使一道抵達香港充當調停人。

當月底,以10日為限的“最後通牒”到期後,英法聯軍開始炮擊,随即大舉攻占廣州城。在清廷“息兵為要”方針下,清軍不事戰守,廣州很快淪陷。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别照會清政府“指派全權大臣談判”。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沙俄仍表示願意當“調停人”,鹹豐帝一面令清軍在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前往大沽交涉,寄希望于俄國的調停。然而,英法根本無談判誠意,沙俄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5月,英法聯軍悍然炮轟大沽炮台,孤立無援的大沽随即失陷。

占領大沽後,英法聯軍溯河而上直逼天津城,揚言進攻北京。清廷慌忙另派“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威逼和俄美“調停”下,清廷分别與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以“調停人”身份,狡詐的沙俄不出一兵一卒,未發一槍一彈,僅通過條約就攫取到與英法幾乎一樣的“特權”。

1858年5月,沙俄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将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瑷珲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同時把烏蘇裡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此外,《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别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将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内”。短短一行字何其狠毒,沙俄日後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就這樣有了“法理依據”。

卷土重來

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南下,飽受欺淩的大清得以喘口氣。然而,英法對攫取的利益仍不滿足,僅一年後就利用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戰争。1859年6月,英法公使率艦隊進逼大沽口,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準許書。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随後的炮擊戰中,清軍在僧格林沁指揮下英勇抵抗,戰鬥異常激烈。此役,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争以來清軍唯一一次勝利。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國内頓時民意高漲,叫嚣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複,占領京城”。1860年2月,2.2萬英法聯軍氣勢洶洶撲向中國沿海。

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6月,英軍占大連灣,法軍占煙台,渤海灣被封鎖,倒黴的大沽口再一次暴露在侵略軍面前;7月,?俄國公使又和美國公使一同趕到渤海灣,再次充當“調停人”。

當年8月,英法聯軍1.8萬人登陸北塘,攻陷塘沽後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清軍無意抵抗,21日大沽失陷,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占領天津。條件被清廷拒絕後,英法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9月,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裡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率先逃走,鹹豐帝則以北狩為名攜後妃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為了對中國的“野蠻行為”實施報複,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搶劫焚毀了圓明園。大火肆意燒了三天三夜,數百名無辜的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兩個強盜的勝利”生動诠釋了什麼才是野蠻行為。

10月,英法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清廷交換了《天津條約》準許書,又分别訂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作為補充。1860年11月,心滿意足的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

“收獲”頗豐

主力撤了,跑來“打醬油”的沙俄卻賴着不走了,俄國公使以調停有功為由也向清廷提出簽訂“補充條約”。當月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即《中俄續增條約》,主要的幾個條款可謂刀刀見血:

(1)包括庫頁島在内的烏蘇裡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也不“兩國共管”了,俄國直接割走;

(2)俄國将由其“劃定”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據此又于1864年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44萬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割走;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為商埠,俄國在庫倫(今外蒙古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官。

剛在克裡木遭群毆,虛弱的沙俄跑來打醬油,看如何堤内損失堤外補

“有福不在忙”,相比大英帝國“打下”的那幾十平方公裡的九龍半島,跟着打醬油的俄羅斯帝國倒成了第二次鴉片戰争的最大獲利者,攫取中國的領土高達150多萬平方公裡,相當于6個英國、3個法國的本土面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