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一、縱橫家具體内容

縱橫家,乃是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的一家,縱橫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發展程序中一直為人所提起,并能名列最著名的十大家學派之中,可見其在中國曆史上影響之大。“縱橫”一詞最早是出現在《韓非子·五蠹篇》中,韓非在提出“縱橫”這一說法之後,又對“縱橫”的含義進行了具體界定。

韓非從法家的角度批評縱橫之黨不能從根本上實作富國強兵,同時還揭示了“縱橫”的實質,即合縱就是衆弱合攻一強,連橫就是以一強為核心結成聯盟攻打弱國,實作“強者兼人而弱者圖存”的雙赢戰略意圖。在韓非的論述中,縱橫有其特定的含義。後來這一概念逐漸泛化,人們也将那些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去對抗百萬雄師的智謀之士稱為縱橫家。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二、縱橫家的形成和發展

縱橫家的出現與興盛一方面可能與夏商周三代的行人之官有一定的關聯,另一方面也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形式有關。春秋戰國是禮壞樂崩的時代,也是諸子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

周初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春秋戰國長期以來的吞并戰争之後,諸侯國幾乎被消滅殆盡,七雄争雄取代了春秋時小國林立的政治格局。随着新興勢力逐漸登上政治舞台,他們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為了達到國富兵強的目的,紛紛推行變法運動。

另外,七國長期的兼并戰争,又使他們彼此之間的沖突加劇,争戰愈益激烈。“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不得則民終身不得安”,外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制約着各國的發展。是以在發展國力的同時,各國對彼此之間的外交關系也越來越重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縱橫家在提出适應當時形勢的合縱連橫政策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戰國時期也是縱橫家的黃金時代代,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中國最傑出的縱橫家,他們每個人的際遇堪稱傳奇,難以複制,如淳于髡、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郭隗、蔡澤、魯仲連、毛遂、虞卿、信陵君等。這些縱橫家出身各異,命運也各有不同,但是毫無疑問,他們的出現都對曆史程序産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縱橫家的發展大緻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春秋時期楚國和南方幾個主要的國家紛紛稱王,戰國初期,魏國最先強大起來稱王,之後齊、秦、韓、趙、燕也依次稱王。當時各個國家立國尚未穩定,大多數忙于國家内部政治來鞏固内政,并沒有精力對外發動大規模的兼并戰争。這一時期主要以多個弱國聯合起來攻打一個強國的合縱運動為主。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孫衍等。

第二階段:各個國家經曆稱王後,經曆了一段很長的時期後國家趨于穩定。大國之間戰争規模越來越大,在這個國家之間形式變化頻繁的時期,縱橫家起到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戰國中期,則形成了東方大國齊國與西方大國秦國并立對峙的局面,時稱東西二帝。

齊、秦二國強力崛起後,對當時諸多小國形成了強大的生存壓力,它們時時都有被東西二霸吞并而有亡國之虞。在此情勢下,南北諸多弱國小國為了求取生存權,遂從國家利益出發聯合起來,形成與東西二霸對峙的局面,目的是為了自保。因為這些弱國小國都是夾在東齊、西秦二霸之間,分布于中國的南北,故稱“合縱”。

“合縱”作為一種軍事與外交政策,對付的或是秦,或是齊,目标并不固定。為了不在新一輪争霸中輸給對方,齊、秦二國各自拉攏一批諸侯國,形成攻防同盟。秦國拉攏的是它東部的諸侯國,齊國拉攏的是它西部的諸侯國。無論是秦,還是齊,它們結盟的諸侯在地理上都是東西橫列的,是以叫“連橫”。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到了戰國後期,五國破齊後,齊國國事衰退。秦國一家獨大,六國合縱主要針對秦國,實行“連橫”政策的,隻有秦國一家了。在這段特殊的曆史背景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運動,适應着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快速而又複雜的變化,最終達到了巅峰。

這是縱橫家發展曆史中的第一個高峰,産生了許多著名的縱橫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陳轸、虞卿、甘茂等人。縱橫家們的思想和文化也走向成熟,最終形成了縱橫家這一思想流派。

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的兼并戰争基本接近了尾聲,秦國采取了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連橫政策。當時秦國以外的諸侯國并不是不知道這一狠招的目的,隻不過出于形式和現實的壓力。它們為了能夠存活,隻能顧及眼前而不考慮長遠了,充當秦國的打手,參加與東部各諸侯國的戰争。

這一時期的“連橫”會根據秦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時而聯合東北部的燕國和趙國,時而聯合東南部的楚國。是以戰國後期的“連橫”也并非地理位置上的“連橫”,而是政治概念上的“連橫”。秦國正是通過連橫的外交軍事聯盟,利用六國之間的沖突,逐一蠶食,最終統一天下。這一階段的縱橫家代表人物有範雎、蔡澤等。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三、縱橫家對戰國時期國家的影響

縱橫家們不僅在曆史的關鍵點上,對曆史繼承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各個叱咤風雲,成為當時大多數士人的崇拜對象。如亞聖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足見這些縱橫策士對當時天下時勢的影響。

縱橫家對戰國時期國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維持戰國局勢的平衡。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國立大增,秦惠王攻魏,蘇秦為保局勢均衡,來往于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之間。最終結成合縱聯軍,蘇秦佩六國相印,抵秦國于函谷關之外。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關,遏制了秦國的進攻。

其二影響各國的實力變化。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代霸主,帶了戰國時,齊國實力依然雄厚,齊宣王趁燕王新喪之際伐燕,奪取十城。蘇秦出使齊國,勸說齊宣王歸還燕國十城,以圖霸王之業,齊王聽從了蘇秦的意見歸還燕國十城。之後蘇秦佯裝叛燕投齊,當時齊王新喪。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蘇秦勸說齊湣王厚葬先王以明孝,實則是想削弱齊國的國力。經過蘇秦的努力,齊國國力日漸衰微,最終疲乏無力,被樂毅一舉擊敗,從此漸入衰微,反而為秦國的兼并提供了條件。其三遏制戰争的頻繁發生。戰國之是以稱之為戰國,其原因在于戰争的頻繁發生。

諸子百家對戰争均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儒家主張“仁者夫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主張“強兵”,道家主張“無為”。而從事征戰的兵家,對戰争的必要與否也有一定的觀點。《戰國策·齊五》有雲:

戰者,國之殘也,而都縣之費也……夫戰之明日,屍死扶傷,雖若有功也,軍出費,中哭泣,則傷主心矣……由此觀之,則戰攻之敗,可見于前事。”

由此縱橫家的主要職能在于外交縱橫,既然從事外交,就會對戰争不可避免的有着自己的觀點。縱橫家支援必要的戰争,反對不必要的生靈塗炭,對戰争保持謹慎的态度。他們通過外交遊說各國君王,分離或建立聯盟,不戰而屈人之兵,相比于戰争其手段更高一籌。縱橫家這這種“慎戰”、“貶戰”思想,對戰争的頻繁發生起到了遏制作用,對戰國局勢的平衡态勢也産生了一定影響。

從縱橫家的形成發展,淺談它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影響

四、縱橫家的發展演變消亡

縱橫家在春秋晚期、戰國争雄、楚漢相争的曆史中曾經顯赫一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占據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忠、信、仁、義逐漸成為主流社會思潮。這些以翻雲覆雨、事無定主、巧言令色、權謀詐智為特點的縱橫家,逐漸淡出曆史舞台。縱橫家的著作流傳不廣,之後再無理論建樹。同時,大一統帝國漸趨穩定,縱橫家失去了他們叱咤風雲的曆史際遇,再也沒能出現張儀、蘇秦那樣足以左右天下局勢的縱橫家。

五、總結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代特定的一個社會階層,是士之精英。對于他們的行事與為人,自古以來就褒貶不一。今日我們評論他們,既不能固執于自古以來對他們的偏見、成見,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他們的事功,而模糊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非正當性。縱橫家的理論作為曆史演進的一股暗流,作為文化因子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當中。同時,縱橫家的思想也顯現在那些尚有建功立業抱負的豪傑身上,尤其是在和平時期的外交領域和戰亂時代的争雄鬥争中,也能看到縱橫家的影子。他們對社會的發展,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