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如何才能讓人工智能更進一步走向人腦智能?之前我們對智能的研究又缺失了什麼以至于計算機實作的智能與人腦的智能之間存在越不過去的坎?

首先有幾個問題。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對智能的研究一直都以人類大腦的智能為範本。但大腦及神經系統隻是生物演化中形成一種資訊系統而已,還有沒有其他種類的資訊系統可以作為研究對象。如果有,在這些資訊系統會有哪些異同?

目前人們對于智能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會思考、有意識、理智、智慧、像人那樣行動等等,都歸屬于描述性表述。會不會有一種更簡單的,更直覺的,觸及到本質的定義呢?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下面闡述一下體系論中關于資訊系統和智能的觀點。

在體系論中,細胞為一級生物體系,動物、植物、真菌為二級生物體系,人類社會為第三級生物體系。其中第一級和第二級是緊緻實體,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細胞(體)、動物(體)、植物(體);第三級生物體系是離散型物質體系,非緊緻實體。一級生物體系細胞作為基本單元組成了二級生物體系,二級生物體系中的人作為基本單元組成了第三級生物體系。

一級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以DNA為主,二級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為神經系統,其中以大腦為主,第三級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為社會資訊系統,包含了社會中人的頭腦、書籍、計算機、手機、網際網路等。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然演化形成的資訊系統中,除了大腦,還有DNA和社會資訊系統。社會資訊系統中又以人的大腦為核心,是以我們可以先以DNA、大腦-神經系統和計算機這三種典型的資訊系統為對象進行研究。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對DNA主導下的細胞和大腦-神經系統主導下的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分析,DNA和大腦-神經系統不僅僅有感覺引起的行為,還會有自發的、主動的行為。比如大腦内突然湧現出的想法、突然萌生的要去哪裡做什麼的意願。可見DNA和大腦神經系統有自主能力,能夠自發地形成資訊活動,産生自主行為,它們都是自主資訊系統。

在演化方面,DNA可以由突變産生新的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大腦可以通過思考、靈感形成新的資訊概念,實作資訊演化。它們都有自主演化能力。DNA中新資訊概念産生的速率要小于大腦靈感的産生速率,而且大腦靈感可以有很強方向性,産生之後可以通過思考進行檢驗、處理,篩選出結果,大腦相比DNA有很強的資訊處理能力。是以二級資訊系統大腦-神經系統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是高于一級資訊系統DNA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的,另外通過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第三級資訊系統即社會資訊系統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也高于大腦-神經系統的。總結可知,一、二、三級資訊系統都是自主資訊系統,都具備自主演化能力,它們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是逐級提高的。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再看看人類制造出來的資訊系統——計算機,目前它隻能在程式設計後按人的指令産生資訊活動,或者通過外界的感應形成活動,無法像人和細胞那樣自發地形成資訊活動。雖然有些機器人擁有自行能力,但還是基于感覺-行動或者人的指令産生的,它的資訊活動仍然不是自發形成。目前的計算機隻是實作了半自主資訊活動能力,隻能算是半自主資訊系統。在演化方面,計算機中的新資訊概念是由人輸入形成的,它的演化是在人的輔助下的演化,和自主演化有本質的差別。

根據對DNA、大腦、計算機的觀察和分析,我在體系論中提出了偶發信令、可控信令、信令協調控制機制和資訊概念的觀點。DNA和大腦都可以形成偶發信令,然後偶發信令在信令控制機制的協調下引發一系列可控信令,形成資訊活動,即自主資訊活動。計算機本身無法産生偶發信令,隻能由外界引發起始信令後,在信令控制機制的協調下産生一系列可控信令,形成資訊活動,即半自主資訊活動。DNA可以由突變形成新資訊概念——新基因,實作自主演化。大腦可以由偶發信令形成新的資訊概念,實作自主演化。而計算機還形成不了偶發信令,也沒有突變,無法形成自主演化,隻能在人的作用下實作更新、演化。

自然界中,正是突發、偶發事件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和演變。資訊系統的出現使這些突發、偶發事件及連鎖變化更可靠了。在DNA中,有偶發信令、突變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産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在大腦中,有偶發信令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産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在社會資訊系統中,有大腦的偶發信令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産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

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作真正的智能

目前的計算機與人腦的差距就在于無法産生偶發信令,也形成不了新資訊概念,是以無法産生自主資訊活動,無法實作自主演化。現在計算機實作的智能可以在特定情景中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而在情景改變後就變得極其笨拙了,更不要說适應更為廣泛的情景了。然而人就不一樣,到了新環境後經過學習思考可以很好地适應新環境。可見,計算機、人工智能若想要達到大腦那樣的智能,必須能夠産生偶發信令,形成新資訊概念,實作自主演化。計算機的普适性應該通過提高其自主演化活性來實作。

通過以上對資訊系統的分析,我們提出了新的關于智能的定義,即偶發信令形成新資訊概念的能力為智能。這樣我們會認識到計算機和DNA都沒有智能,隻有大腦-神經系統和社會資訊系統擁有智能。目前計算機實作的隻是功能上的類智能,達到一定程度地智能化,距真正的智能似乎還很遙遠。雖然如此,計算機僅是類智能的半自主資訊系統,就已經使人類社會産生了跨越式的改變,那麼可以預見真正人工智能實作的時候,必定會産生更深遠的影響。

備注:體系論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它将人類社會也歸為一個生物體系,進而劃分出細胞(一級生物體系)、動植物(二級生物體系)、人類社會(三級生物體系)三個生物級别,并對各級别生物體系的演化以及資訊系統進行分析,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東西,對目前解決生物分類、演化、大腦意識、智能、經濟、哲學等相關領域的一些問題會有很大啟發。

原文釋出時間:2017-01-11 11:08

本文作者:譚少鋒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