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邲之戰”中,晉敗楚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晉、楚兩國發生“邲之戰”,楚莊王大敗晉軍,成為霸主。

事實上,晉國在“邲之戰”中失敗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敵不過楚國。追根溯源,他們失敗的原因乃是“将帥不睦”。剖開内裡來分析,晉國卿族驕橫的害處可見一斑。

“邲之戰”中,晉敗楚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邲之戰”前,就在“牆頭草”鄭國馬上就要臣服于楚國之際,晉國發動大軍,出兵救鄭。

在聽說鄭國已經背晉服楚之後,晉國“中軍将”荀林父不想與楚國再戰。此時晉景公所任用的貴族,是心向國君的一群人,包括荀林父、士季。士季曾指出,此時楚國強大,暫不可與之争。

可想而知,楚國所展現出來的氣勢,的确令晉國君臣有所顧忌。此時的晉國大臣分成了兩派:一派以荀林父、士季、栾書、趙朔為首,持不戰意見;另一派以先縠為首,趙括、趙同附和,是主戰派。由此可見,不想與楚軍作戰的人占了絕大多數。然而,這種狀态引起了“中軍佐”先縠的不滿和不服輸。

反觀楚莊王,他連續派使者與晉軍講和,但先縠私自更改外交文書,令其言辭激烈,表達出了晉國必定要與楚戰的意圖,而晉國使者承君命卻又答應與楚議。楚莊王對于晉國這種反複無常的舉動大為不滿,随即派人向晉國發出挑戰。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晉國又出内亂。晉将魏锜、趙旃因求高官而不得,心懷怨恨,力請前去挑戰楚國,荀林父不許;他們又請求前去講和,荀林父卻答應了。沒想到,二人到楚營反而向楚軍挑釁。與此同時,晉國先縠反對退兵的态度強硬且不聽指令,帶領所屬部隊強行進軍。于是晉軍全部渡過黃河。

楚莊王駐紮在黃河邊,本打算“飲馬黃河”之後就傳回楚國。聽說晉軍已經渡河,遂“疾進師”,終大敗晉軍。

“邲之戰”中,晉敗楚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晉軍回到國内,荀林父自然要自己請罪,士貞伯以楚國在“城濮之戰”後曾殺令尹子玉的事情進谏,晉景公聽從了其言,免去了荀林父的死罪,并将其官複原職,其實這也是晉景公意料之中的事情。

早先楚國判斷是否對晉國展開攻擊的時候,楚國伍參曾提出晉國的弱點,認為應該要乘機追擊:“聽而無上,衆誰适從?”後來果不其然被他言中。

晉國主帥荀林父剛剛上位,他的指令想要被完美地執行,必然是相當困難的。荀林父的錯誤就在于,他沒有堅持正确的作戰方針,亦沒有抵制錯誤的主張。這就導緻了晉國上、中、下三軍主帥,他們各執一詞。正因如此,晉軍内部形成了“主戰”和“主和”兩個不同意見的派系,再加上“中軍佐”先縠剛愎自用,好勇不仁,以緻孤軍獨進;将領魏锜、趙旃兩人各自心懷鬼胎,包藏二心,是以,晉軍内部各行其是、離心離德,戰敗自然是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邲之戰”中,晉敗楚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景公劇照

晉國除了自身的将帥不合,造成了緻命的失誤之外,晉國的外部環境也有諸多的不利因素。強大的赤狄在晉國背後虎視眈眈,加上秦晉“崤之戰”交惡,秦國轉而聯合楚國,對晉國形成了相當大的威脅;不僅如此,在齊、魯沖突中,晉國支援魯國抗齊,是以齊國也成為了晉國的敵人;“邲之戰”前,“牆頭草”鄭國又剛剛依附楚國。由此可見,晉國在外樹敵頗多。可以說,晉國亦非敗于楚國之手,實際上乃自敗也。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此時正好也是晉景公大肆整頓内政、肅清政敵的大好機會。“邲之戰”隔年,晉殺先縠,以懲罰他在“邲之戰”中冒進的行為。

楚國之是以能夠獲勝,一方面是由于楚莊王的目光長遠,和他的戰略決策正确,如早先就令孫叔敖修明政事;另一方面,從戰術上來說,楚軍從來沒有放松過警惕,他們作好了“講和”和“作戰”的兩手準備,正因如此,當戰争突然爆發時,楚軍上下同心同德,楚莊王又指揮得當,獲得大勝自然如探囊取物了。

“邲之戰”中,晉敗楚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邲之戰”大勝後,楚莊王反對建“京觀”——以敵軍的屍體堆積封土而成的高冢——作紀念以炫耀武功,就說明他不是一個戰争狂人,而是一個目光遠大的政治家。楚莊王在位期間,雖然楚國連年出征,但是他在奠定其霸主地位的“邲之戰”中打出了“止戈為武”的大旗,這種思維和行動,的确不同于一般的霸主。楚莊王對“武之七德”的闡述,也說明早在春秋中期,他對戰争本質和作用的認識,就已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明白,戰争雖然可以奪取霸主的寶座,但是靠窮兵黩武,并不能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楚莊王既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又具有深邃的政治眼光。在“邲之戰”後,他又繼續圍攻宋國達八個月之久,最後與宋國議和,使宋國徹底與晉國斷絕關系。

晉國在“邲之戰”後,晉景公在滅狄、服齊、敗秦、聯吳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準備專心對付楚國。

而被稱為“蠻夷”的楚國,在“邲之戰”後,終立于強國巅峰,楚莊王也自此獲得了中原諸侯的認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