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在講究儒學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影響之下“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成為無數讀書人希冀的理想,而後能夠治國平天下,聞達天下,名留青史。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而他便是其中一個,但是縱觀他幾十載的仕宦浮沉,在實作暮登天子堂的人生抱負之後,留在青史之上的卻是《明史》中的一句“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的評價。後人更是将他評為明朝十大奸臣之首。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沒錯,他就是嚴嵩。少年時期的嚴嵩,頗具傳奇性,是一位遠近聞名的神童。出自文人輩出的江西的嚴嵩,5歲是便能夠吟詩作對,7歲之時便已經出口成章,而18歲之時嚴嵩去參加鄉試,輕松的便考取舉人功名。26歲之時,1505年嚴嵩高中進士,而且還位列二甲第二名,也就是除卻了一甲中的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第一外,全國第五名。

被選為庶吉士,能夠出入翰林院。也讓本就才華橫溢的他,名聲尤甚,同侪也欣賞有加。但是可惜的正當他希冀能夠大戰抱負之時,卻身患重疾,并且久治不愈,無奈之下隻得上書請辭,回家休養。其實這也隻是他辭官的原因之一,最為重要的是此時乃是被明武宗朱厚照寵幸的太監劉瑾執掌大權,他本人對南方士子采取排斥的方針,特别是江西人——“毋得濫用江西人”。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于是,他隻得隐居分宜縣。在分宜縣的十餘年時光内,他“近知理俗事,學種南山田”“一官系籍逢多病,數口攜家食舊貧”平靜而清貧的隐居生活,也讓他“頗著清譽”。

1510年,劉瑾倒台之後,江西籍官員相繼得以複官。而1516年,嚴嵩也得以啟用。

對于此時的嚴嵩而言,清譽在身,于是他成了一個敢于直言的铮官,多次上請奏疏明武宗能夠以國家大事為重,擯棄貪玩的惡俗,但是對于追求個性解放的明武宗朱厚照而言,朝堂之事遠沒有摸魚、豹房來的開心。1521年這位正德帝,死于摸魚而引發的肺炎。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由于朱厚照無所出,此時14歲的堂弟朱厚熜便在張太後和楊延和的主張下,繼任帝位。而嚴嵩本人也得以從南京的翰林院升為國子監祭酒,得以前往北京的他,終于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機。

上任伊始,嘉靖帝便要主張冊立自己的父親為父皇,但是這場大禮儀之争,或許誰也想不到會持續三年之久。于是群臣的分裂,也讓位于南京的張璁和桂萼擁護嘉靖帝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的選擇,而兩朝閣老楊廷和則是希望嘉靖帝尊伯父孝宗為皇考。

到底要選擇站在哪一方呢?

這與明成祖朱棣留下的政治規則有着莫大的聯系。在靖難之役奪取建文帝的江山之後,又因為明孝陵在南京的緣故,隻得保留了兩都制。但是遷都之後政治權利中心都在北京,而南京雖然也保留了六部等官制,但是卻都是一些仕途無望,不得聖心的“無望”之官。而嘉靖帝的一朝大禮儀之争,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幾乎全部站在了支援嘉靖帝的一方,而反對一方則包括了當時的内閣首輔楊延和等人。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這時,嚴嵩并沒有選邊站。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他深知利害得失。萬曆帝幾無失敗的可能,但一方烏合之衆與之同流自然污了自己的名聲,而選擇楊延和也是一場自取其敗的結局。最終楊延和被迫緻仕,而嘉靖帝的支援者們彈冠相慶。嚴嵩則沒有升遷也沒有被貶谪,十幾年的宦海浮沉,他也學會了藏拙。1528年,嚴嵩晉升為禮部右侍郎,還撈到了一個美差“負責整修嘉靖帝父母的墓碑”。

在完美的完成任務之後,嚴嵩上了2封奏疏。一個是描述嘉靖帝父母修葺之時出現了祥瑞之兆,還寫了一篇祭文,另一個則體恤民意的直陳南方災害。

也正是這樣一個舉動,讓我們不禁贊歎他的聰慧,嘉靖帝看完了奏章,甚為感動,并且高度褒揚了嚴嵩的行為。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但是接下來的一事卻讓嚴嵩最終走向了深淵。1538年,有臣屬上書尊嘉靖帝之父為獻皇帝廟号,并進入太廟。這也是大禮議之争的延續,此時的嚴嵩實則是持有反對态度的,但是這也觸怒了嘉靖帝,對嚴嵩大加斥責,嚴嵩落魄之下卻找到了自己的老師夏言。夏言因為“識時務”擁護嘉靖帝追封生父,而官至宰輔。是以,在老師的指點之下,嚴嵩也借機媚上,被其舉薦為禮部尚書。

但是這顯然不是嚴嵩的最終目的,他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内閣首輔之位。就在1544年,夏言被貶,嚴嵩升為首輔。此時距離他中進士已經過去39載,宦海浮沉,他深知嘉靖帝實則内心不忍,竟又能夠忖度其心,上書召回夏言。

7歲出口成章,26歲高中進士,宦海浮沉23載終成首輔卻列奸臣之首

然而,這隻是嚴嵩落井下石的一步。1546年,陝西總督上書請求收複河套地區,但是夏言極力支援。而嘉靖帝則害怕引起禍端,便躊躇不定。而嚴嵩則趁機提出“複套一事要再三斟酌”,而後嚴嵩又聯合黨羽,上書抨擊夏言飛揚跋扈,目無王法,而夏言這一次終于跌落谷地。而嚴嵩也終于登上了權利的頂峰。

二十餘載的少年奮鬥成就“登天子堂”夢想,但卻在現實面前,是現實嗎?選擇了于個人而言最為有利的取向,卻最終還是成就了自己的惡名。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