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音箱大展手腳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為什麼現在智能家居的終端都是智能音箱?

2014年,亞馬遜推出了一款具有語音識别的Echo智能音響産品,在當時亞馬遜自己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其接受預定的兩周内訂單就超過了一百萬,并一躍成為至今全球智能家居領域最受關注的産品。亞馬遜的成功給當時的智能家居入局者開啟了一扇新大門,讓他們了解到智能家居也是可以這樣搞的。
此後,谷歌推出了智能音箱Google Home,京東與科大訊飛合作打造叮咚智能音箱,而國内的科技巨頭百度也表示将推出智能音箱,圍繞其打造智能家庭。
随着越來越多的團隊打造智能音箱,并将之作為智能家居“控制中樞”,人們貌似進入了一個怪圈:想做一個智能家居的總控制中心,就得做音箱。此外,在谷歌釋出智能音箱Google Home之後,有一些人就說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入口。然而,現實真是如此嗎?對此,鎂客君并不認可,私以為,“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入口”就是一僞命題。
在以往,音箱隻是富人家庭的一個配置,但随着時代的發展,音箱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價格也随之平民化。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音箱也沒能夠成為一個家庭的必需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使用者習慣、視聽裝置發展的問題。
過去,音箱多是作為電視、電腦的配件存在的,但是随着技術的提升,現在的電視擁有了環繞立體聲音響系統,而音箱也漸漸成了講究便捷性的電腦的一個“累贅”。因而,對于使用者而言,音箱的需求性也就沒有以往那麼大了。
另外,随着手機、平闆電腦的出現,在聽音樂上,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鑒于音箱的體積、音樂功放對周邊造成的困擾,人們更願意插上耳機自己聽自己的,享受自己的音樂世界。并且,國内的多數人對于音質是沒有多大要求的,是以音箱的存在也就成了可有可無,對于這些人而言,一部手機、平闆電腦完全可以取代音箱。
鑒于音箱的如此不必要,何不将人工智能技術與家庭的某一必需品進行融合?如此,不僅讓使用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能迎合一個家庭的需求,而不是讓家庭去迎合一個産品。
此前,曾有一篇報道稱,相比于智能家居APP這一1.0産品,智能音箱應該是一個智能家居2.0時代的硬體,其具備三個特征:人機互動、智能化、生活化。從以上三個基本特征來看,我們與其說智能音箱是入口,不如說集合了各項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第三方服務的硬體是智能家居的入口。
而且,相比于智能音箱市場的逐漸成熟與激烈競争,将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硬體市場,避開争端,說不定還能打開該市場的一個新局面,此等利好何樂而不為?
為什麼智能音箱能在智能家居領域這麼火爆?除了其中融合的各項技術與服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占得先機。不過,即使占得先機,由于隻能在固定領域下達指令等缺陷,智能音箱還是給其他的智能家居硬體留有一些“逆襲”空間。
目前的智能音箱是依靠語音來進行人機互動、指令下達的,這其中也有着一些隐藏問題。比如說當家庭人員同時說話時,其作為唯一一個控制中心很容易造成“大腦”的混亂,并且,由于牆壁等物體的阻擋,使用者的聲音在傳達到音箱時極有可能失真、語音不清,進而影響使用者得體驗效果。
因而,與其将所有指令依托于一個中心,不如将中心分散。在生活中,就是在家裡的每個房間都安裝一個智能家居硬體,像卧室的梳妝鏡、客廳的電視、書房的台燈等等,這樣既保證了服務的穩定性與全面性,又可避免智能硬體因家庭成員過于頻繁的指令而崩潰。
原文釋出時間:2016-10-10 18:30
本文作者:韓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