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陽李晨陽: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這8本最想推薦

答應大家的書單,可能比預想得出分享要慢一些,從滿滿兩大書櫃幾百冊書裡面,選出來10冊以内的育兒書單、自我提升書單推薦,并不是我想象中那麼簡單。

沈陽李晨陽: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這8本最想推薦

從決定要和大家分享書單開始,孩子出生到現在購置的育兒書籍至少上百冊,基本都簡單翻閱了一遍,最終決定将以下這些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當初是朋友推薦給我的,拿到手的時候還沒出月子,用四個字形容對這本書的感覺,就是“相見恨晚”,寫得很全面, 孩子一兩歲以内的照料和喂養問題,這本書裡基本都有答案,方法多數也比較管用。

比如奶粉如何、如何沖泡配方奶、怎麼讓孩子脫離奶瓶,比如什麼時候應該給孩子添加強體食物、吃什麼、怎麼吃等等,差不多是新手爸媽的百科全書。

編輯這本書時也很用心,每個小問題都顯示在了目錄上,引用其他章節的問題時也标出了準确的頁碼,讓使用它的人能用最快速度找到自己的資訊點。

當初,打動我的除了它科學、實用,還有在我最手忙腳亂的時候,給了我正确的引導。

孩子剛出生時,有段時間很流行孩子哭鬧不去理會,但這本書給出的指導是:當孩子哭鬧不要猶豫,直接抱起孩子,隻有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建立起安全感,以後分離起來才更容易。

按這個方法養育,後來孩子入托、入園都相對比較順利。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很少見的家庭組合:

威廉·西爾斯是美國兒科學會會員,全美最知名的兒科醫生之一,兒科從醫經曆近40年,他在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了“親密育兒法”(Attachment Parenting),提倡通過母乳喂養、和寶寶同睡等方式讓父母和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系。

瑪莎·西爾斯是威廉·西爾斯的妻子,注冊護士,也是育兒顧問和母乳喂養咨詢師,育有8個孩子;

羅伯特·西爾斯和詹姆斯·西爾斯是夫妻倆的兒子,也是西爾斯兒科診所的醫生。

《捕捉兒童敏感期》

關于孩子愛扔東西、突然變得執拗、動不動就打人、愛吃手、突然對自己的性器官感興趣……孩子生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的難題,孫瑞雪老師都在這部兒童心智成長的著作中用故事的形式和我們做了分享。

當明白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隻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的必然,我們就不再那麼焦慮,這種淡定會反過來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某個敏感期。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關于正面管教,我最初隻知道“和善而堅定”這五個字,對于如何執行,并沒有太多經驗。是以當孩子越來越大,我也去深入系統地去學習了正面管教,等回過頭來細細思考自己的育兒之路,才知道孩子三四歲以後有些“壞毛病”是如何形成的,而我也極少再因為孩子身上的問題而生氣、發火,而是把它視為孩子和我學習的機會。

比如從孩子聽得懂話開始,我們每次去超市之前就商量好,每次他隻能選擇一種東西,并且堅持執行到現在。是以現在4歲的他,想要某個玩具我們不買時,他會不高興,但不會哭鬧;但這個規則,跟着老人,就會偶爾被打破。

比如我之前分享過的那篇《親戚把我拉黑了,我卻不後悔》,理念就是尊重孩子的物權,在這本書裡也有呈現: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分享,但在特定的年齡段,他做不到“大公無私”并不意味着他小氣,隻是他們還沒做好分享的準備。

正面管教或許不能教給我們某個事件具體如何去做,但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理念,比如用孩子的視角了解問題,比如不再把孩子的獨立當成對我們的挑畔。

在這裡我沒有推薦《正面管教》這本書,因為它更偏重理論,而《0 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故事性會強一些,有些方法可以更容易活學活用。

《善解童貞1》

(0~6歲孩子的性發展與性關懷)

有次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帶着5歲的女兒一起,趁女兒上廁所,這位爸爸臉紅脖子粗地跟我說:“這事我都不知道怎麼開口,這麼點孩子,竟然會夾腿,最後臉通紅通紅的,還直冒汗。”

公衆場合不适宜談這麼隐私的問題,我隻是把《善解童真》的書名發給這位着急的父親,看完之後,他應該就淡定了許多。

生活中,我們往往淡性色變,但它又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能避而不談的話題。是以特别感謝胡萍老師,帶給我們這麼好的一本書,可以讓我們知道強行把尿帶給孩子的傷害;讓我們明白肛欲期的存在;讓我們學會大方看待孩子對别人的身體感興趣;讓我們面對“媽媽,我從哪裡來”這類問題時不再詞窮…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

這本書裡的很多觀點讓我震憾,是以在很多本書裡,我把這一冊拎了出來——任何關心孩子真正的學習的人不能錯過這本好書。

“言傳不如身教”,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但卻忽略了在讓孩子增長技能的時候,家長笨一點,孩子試錯多一點,更能讓他們的思維發散。

比如孩子剛開始玩積木,我總是期待他能壘出來房子,并且示範給孩子看,而他總是按自己的希望,盡可能地疊高高,直至倒塌。在我不斷告訴他應該這麼擺時,他生氣了,把積木推了一地,并且在好長一段時間,都不再碰觸——我用一個大人的能力,摧毀了一個不到兩歲孩子的自信。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作者john holt(約翰·霍特),用非常細膩敏感的心觀察孩子們的行為,并且把孩子的探索傾向分成答案型和問題型。

我們大人的義務就是别把孩子往答案型那裡逼,尊重孩子的意義在于可以适當引導,卻不能扼殺孩子自信,絕大部分不請自來的“教給”都是多餘的。

給孩子自由,他們的進步會比我們想象的快得多。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先生,他告訴我們親子共讀有多重要,并傳遞給我們很多關于繪本觀念:

“圖畫書不是拿來學習東西、認字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一本圖畫書越有趣,它的内容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裡”

“親子共讀應該是有感情的、溫暖的,這能讓孩子的體驗更立體和豐富”。

我選擇繪本的部分标準,在這本書裡能看到,比如生動的畫面,有趣的故事,不設限制的想象(選擇《小貓魚》《小瓢蟲貼紙遊戲書》《小貓咪不見了系列》《中國傳統美繪本》等都有展現)。

讀着讀着,在無意中我們就會發現,“想說的話,都在親子共讀時跟孩子說完了”

繼續閱讀